余大軍
說明文教學是技校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單元,教材所選的范文,內容比較繁雜,實用性不強,遠遠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和寫作能力的范圍。而對于一般的說明文(書)例子,學生又會覺得比較枯燥、單調。為此,筆者在教學的程中,嘗試運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語文的“研究性學習”(lnquiry Iearning),是指仿照科學研究過程來學習語文知識,在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形成對語文知識和寫作能力提高的一種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近段時間在各學科教研活動的探討中,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提供了很好的經驗。研究性學習,變革了以往將現成知識技能簡單傳遞的過程,形成了以下五個環節: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形成解釋、評價結果、檢驗結果。
筆者在說明文教學的過程中,對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也作了一些探討和嘗試。
一、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探索
向學生提出“什么是說明文?”“說明文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書寫和表述方式?”“日常的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會使用或者需要說明文?”“說明文有哪些類別?”“你最喜歡或者最不喜歡哪類說明形式?”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和解答,學生很快就會明白說明文的概念、性質和用途。
二、指導學生收集資料
在指導收集資料時,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調研、實驗等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搜集與研究問題(說明文)密切相關的各種資料。引導學生對諸如藥品的使用、手機的使用、家電的使用、信用卡申辦的程序、“羊城通”使用的注意事項、電腦軟件的安裝和使用程序的說明,甚至是新書介紹、電影故事梗概等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資料、宣傳冊子進行收集。還要讓學生留意市面上的一些廣告詞,也對其進行收集和整理。這樣,學生的學習就變得主動了,他們將課余時間收集來的各種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和比較,結果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大量使用的說明文都是一些說明書之類的文體,比較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再配以直觀的指示圖片,一目了然。而教材里所選用的范文,注重邏輯性和推理性,文學性比較強,知識比較廣泛,層次比較深,難度比較大。雖然可讀性和啟發性都很強,但也只能對學生有個示范和拓寬知識面的作用,很難讓學生做臨摹式的效仿,而且實用性不強。
三、根據收集到的各種實證,形成對所探究問題的解釋
在這一環節里,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所謂說明文,就是要把讀者、使用者想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必須知道的事項分門別類地逐一說清楚,講明白。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跳出就事論事的框框,進一步了解所要說明的事物的來龍去脈、過去未來,長短優劣、作用與反作用,由此及彼地了解橫向和縱向的一些相關內容。
通過對手頭上的資料的分析,使學生明白,在撰寫說明文的時候,還要注意表達的方式,語言要平實,陳述要簡潔,用詞要準確,數據要清晰,說明的順序要合理,既要深入淺出,又要饒有趣味,做到親切、自然、通俗、易懂。因此,有些說明書,例如家電的使用說明,不但用詞生動有趣,而且配有直觀的甚至是夸張的卡通式指示圖,使讀者能夠很快地正確掌握家電使用程序。在說明的過程中,還可以使用諺語、俗語、傳說以及擬人的手法等,對說明的對象進行陳述。
四、指導學生對說明文知識進行評價,并進行小結
寫好一篇說明文,不但要有充分的前期資料準備,還要了解哪些是讀者“想知道的、應該知道的、必須知道的事項”,要對所有的原始資料進行篩選和歸類,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安排說明的順序。
最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寫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學習用具的說明文,以此來交流和驗證他們對說明文的學習和掌握的情況。有必要的時候,就讓學生互相閱讀對方的作業,然后看看讀懂了沒有?對作業的所說明的事物能理解嗎?理解多少呢?能有些什么補充沒有?這樣,就可以給每篇作業打上合適的分數了。
在教學的安排上,講授教材范文的同時,就布置學生有目的有目標地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后利用晚自習的時間將收集來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并選出代表準備在課堂上發言。
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使筆者認識到,學生不是裝知識技能的“袋子”,教師也不是“裝袋人”。因此,我們的教學,在幫助學生“裝”他自己想裝的知識外,更需要幫助學生懂得自己該怎樣去提煉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觀點進入教學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重點讓學生了解“這是什么?”“為什么這樣寫?”“還可以怎么樣寫?”盡量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的積極性。
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筆者深深地體會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變學生單純、被動地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是技校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構建開放的學習環節,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及理解個人問題和社會的多種渠道,以及將所學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
五、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通過自己對說明文單元“研究性學習”的嘗試,覺得研究性學習的突出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的系統性
研究性學習的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結合,這才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才能立足于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是寫給別人看的,必須要讓人看得懂,看得明白。不但是學生在“寫”,更重要的是學生同時要了解文章是寫給誰看的,想要讓讀者“看”到些什么?得到些什么?怎樣才能讓讀者愿意看,喜歡看,看得懂,看得明。
2.實踐的實用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在“做”、“考察”、“實驗”和“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知道社會需要些什么,我們能做些什么,以此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接觸事物的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并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它關注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不斷提升自己對生活世界的理解。
4.觀念的生成性
在研究性學習中,每一個活動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非根據預定目標的機械裝配過程。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對知識技能的認識和體驗得到不斷加深。
5.思想的自主性
現在學生的思維,普遍都比較活躍和獨立,研究性學習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獨立開展思維活動,開展辯論和討論,而教師只起幫助、輔導作用,沒必要也不可能代替學生選擇。
通過說明文單元研究性教學實踐的嘗試,筆者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學生都不斷地產生著精彩的觀念,宛如姹紫嫣紅的鮮花在春天綻放一般,學生同時也開始體驗教學的本質和教學的神圣。研究性教學,改變了過去的那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觀念,學生和教師同樣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也就形成了交互主體的關系。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要求自己沖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不斷地創新和學習,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堅持課內、課外相結合,科學研究與教學研究相結合,形成新的觀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用新的理念指導研究性教學實踐。
(作者單位:廣東省國防科技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