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90228
[作者簡介]張躍民(1959),女,山東肥城人,臨沂師范學院醫院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研究。
(臨沂師范學院醫院,山東臨沂276000)
[摘要]結合醫學知識及大學生身心發展狀況,探討了行為及人格偏離、神經癥、精神病等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異常問題,指出大學生心理異常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大學生個體心理、大學生所處特殊環境和學習任務、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并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異常;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09)03010604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異常所謂心理異常,是指影響人的正常學習、工作、生活和交往的異樣或病態的心理與行為表現。問題日趨嚴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擔憂。據調查,我國大學生中因心理疾患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有28%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其中有近10%的學生患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飽受痛苦,但自己不清楚原因何在,也不知道主動去求得心理醫生的心理治療或咨詢機構的專業幫助。多數人從報刊或有關書籍里讀到一些心理異常的知識介紹,但往往不做細致分析就簡單對號入座,導致整日憂心忡忡、惶惶不安,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交往。ゴ幽殼襖純矗我國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異常問題主要有行為及人格偏離、神經癥、精神病等幾個方面[1]。
一、行為及人格偏離
這類心理異常問題主要包括行為偏離、人格障礙、性行為變態等。
1行為偏離。這類問題,是指患者在沒有智力遲滯和精神失常癥狀的情況下而與其所處的社會情景及公眾評價相違背,在行為上顯著地異于常態,且妨礙了對正常社會生活的適應。它主要包括飲食方面的怪癖行為、吸毒行為、藥物依賴行為、盜竊行為、暴力行為、逃學行為等。
2人格障礙。這類障礙,是指患者明顯偏離正常人格并與他人和社會相悖的一種持久、牢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方式,主要有偏執型、分裂型、情感高漲或低落型、沖動型、強迫型、病痛型、衰弱型、反社會型等,表現為情緒極不穩定,對人感情淡薄甚至冷酷無情,極易受沖動、偶然動機和本能欲望所支配,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自制力差,常與周圍的人甚至親人發生沖突,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較差。
3性行為變態。這種變態,是指患者在尋求性滿足的對象和方式上與常人不同,且違反社會習俗。患者對于正常的性生活通常沒有要求甚至心懷恐懼,其行為常帶有強迫性、反復性,受懲罰后也會感到悔恨,但又難以自控而往往屢犯難改。最常見的有同性戀、異裝癖、易性癖、戀物癖、裸露癖、窺視癖、施虐癖等。ピ詬咝#性變態行為常常易與作風不正、流氓滋擾、偷竊行為相混淆。因此,學校要注意進行科學的性教育,大學生應正確對待性欲望。要以健康、正常的心態與異性交往,并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二、神經癥
神經癥是一組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質性的心理障礙,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以18歲到30歲的青年患者居多。神經癥一般沒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質性病變,但又確實有心理異常表現,甚至可以表現得非常嚴重。大學生中最常見的神經癥主要是神經衰弱、強迫癥、抑郁癥、恐怖癥等。
1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是大學生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在休、退學病因統計中占30%~60%,一般開始發生在中學階段,到大學階段發病率增加。患者癥狀主要有如下四個特征:一是感情控制能力降低:易激動,易怒,煩躁不安;二是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眠表淺,多夢,易驚醒或早醒等;三是精神活動功能下降: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學習和工作效率降低;四是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心悸,胸悶,多汗,食欲不良,易疲勞。
2強迫癥。強迫癥是以強迫癥狀為特征的神經官能癥。大學生的強迫癥,通常表現為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和強迫行為。所謂強迫觀念,是指患者常常在腦海里不由自主地反復呈現出某種想法或某句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或對自己做過的事情產生不必要的懷疑而反復確認后仍不放心,如反復鎖門等;或對以前的事反復回憶而產生的聯想,如看到樹就聯想到森林、野獸等。所謂強迫意向,是指患者常被一些與正常心理狀態相反的欲望和意向糾纏而產生一些可能導致可怕后果的沖動,如到河邊就出現想跳下去的意向,拿刀時會出現砍人的意向等。所謂強迫行為,是指患者可以表現為強迫計數,不由自主地去數臺階、腳步、樓層、電線桿等;也可以表現為強迫洗手、洗衣等行為。
強迫癥的致病因素,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及激烈的情緒體驗的影響,往往是此病發生的直接誘因。同時,患強迫癥的學生,在性格上常常表現出主觀任性、膽小怕事、優柔寡斷、過分拘謹、生活刻板、思慮過多等特點。強迫癥一般以心理治療為主,并輔之以適當的藥物┲瘟啤
3抑郁癥。這是一種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特征的神經癥。患者表現為:一是認知效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悲觀厭世、思維遲鈍;二是動力缺失:對事物的興趣下降,萎靡不振,常感精力不足;三是消極的情感活動,消沉,悲觀沮喪甚至絕望;四是自我評價下降,患者常感自卑,常會自罪自責,消極頹廢,不少人想過自殺。自殺是抑郁癥最危險的癥狀之一,患者自殺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
抑郁癥的致病因素,一般來說與負性生活事件的刺激或超負荷壓力以及人格特征有關。其主要治療手段是心理治療,輔之以抗抑郁藥物治療。
4恐怖癥。恐怖癥是指患者對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產生十分強烈的恐懼感,且讓人難以理解。患者一般女性多于男性,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社交恐怖。害怕在眾人面前出現,害怕會出現臉紅、發抖、出汗或行為笨拙,因此逃避與人談話。二是曠野恐怖。經過空曠的地方時會恐怖發作,并伴有強烈的焦慮和不安,如“高空恐怖”、“墓地恐怖”等。三是動物恐怖。害怕看見或接觸某種動物,如狗、貓、鼠、蛇、昆蟲等。四是疾病恐怖。害怕得某種疾病。
恐怖癥發病與個體的心理特點和后天的社會活動經驗有關,主要與個體的早期體驗有關。恐怖癥的治療一般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之以適當的藥物治療。
三、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腦機能活動失調、喪失自知力、不能應付正常生活和現實的嚴重心理障礙。據資料統計,我國現有精神病患者約1000萬人,發病率為11‰,已成為常見病。當前我國大學生中常見的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以及反應性精神病。
1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障礙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精神病,又稱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主要表現為情感的高漲或低沉,有時兩種狀態交替出現。在大學生中,某些強烈的心理刺激,如驚嚇、失戀、尖銳的批評、考研的失敗等引起的過度焦慮與緊張等都是其致病的誘因。
2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重性精神病,其發病率在精神病中居首位。此病心理異常的表現主要是精神活動“分裂”,表現為聯想散亂、思維混亂、情感迷亂、行為錯亂、出現幻覺幻聽等,早期表現為懶散、淡漠、自語、猜疑、孤僻、恐懼不安、莫名其妙的身體不舒服等。治療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之以心理治療。
3反應性精神病。反應性精神病是一種心因性精神病,由急劇或持久的精神刺激所引發。大學生中由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臨(如親人突然死亡及嚴重傷害等)及持久的精神痛苦(如失戀、學習挫折、人際糾紛等)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一般病程較短、以心理治療為主。治療越及時、得當,效果越好。
四、大學生心理異常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心理異常的產生,是其生理、心理、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與特殊學習環境以及社會諸因素共同作用于個體的結果。
1個體心理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一般年齡在17~23歲之間,正處于青年中期,面臨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適應課題。心理困惑和矛盾時有發生,極易出現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一是自我同一性危機與個性缺陷。在大學階段,青年學生不斷地反省自己、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經歷著種種內心矛盾和迷惘,情感起伏大,從而易于誘發心理障礙。實踐證明,容易產生心理疾病的人大致為以下幾類:性格過于內向的人,心胸狹窄過于斤斤計較的人,孤僻封閉、自卑憂郁的人,急躁沖動、固執多疑的人,愛慕虛榮、嬌生慣養而感情脆弱的人。
二是心理素質不高。從現實看,面對整個社會緊張性刺激增多而帶來的壓力,不少大學生自制能力差,對挫折缺乏應有的承受力,懼怕失敗。一遇到矛盾就自責自怨或一味埋怨社會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惡性循環而陷入消極的心理狀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
三是情緒發展不穩定。大學生的情緒兩極性特別明顯。情緒起伏過大、左右不定,缺乏對事物的客觀判斷。強烈的情感需求與內心閉鎖使其容易走向極端,并由此產生內心矛盾沖突而誘發各種心理障礙[2]。
2所處特殊環境和學習任務的影響
大學生主要的任務是學習,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繁重的既定學習任務,心理壓力不言而喻。同時,校園環境與生活條件不如想象中的理想,也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一是學習負擔過重。調查發現,有相當多的學生每天學習時間達10小時以上,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使大腦皮層活動機能減弱,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因此而受到限制。長此以往,便會產生心理障礙。
二是專業選擇不當。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時常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對所學專業不喜歡、不滿意,有的入校后便提出調換專業的要求。一旦問題解決不了,就產生悲觀無奈、興趣減弱、隨意缺課等問題,久而久之便會強化心理矛盾,導致心理疾病。
三是不適應大學生活。比如學習方面,中學階段老師講得多,大學階段則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生活方面,中學階段父母照顧多,大學階段則更需要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從心理適應方面來講,中學時作為學習尖子,周圍充滿著贊揚聲,但進入大學之后,由于周圍精英薈萃,自己原有的優勢弱化,從而易導致情緒低落。
3社會環境的影響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競爭機制的引入,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心理活動較之以前更為復雜,大量的新的社會刺激對心理健康的威脅愈來愈大,導致心理障礙發生率逐年提高。
一是社會文化背景。面對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慮、迷亂等。求新、求異的心理促使青年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這類文化與中國現實社會在諸多方面格格不入,致使青年學生陷入空虛、混亂、壓抑、緊張的狀態。長時間的心理失調必然帶來心理上的沖突,進而出現適應不良等種種反應。
二是大眾傳播媒介的導向。電視機的普及、廣播電視節目播放時間的延長、報刊雜志的增多、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開通,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愈來愈大。當前一些格調低下的雜志、作品及觀念錯誤的書籍和報刊泛濫嚴重,對大學生的思想及行為帶來了很大的負面效應,進而阻礙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是不健康校園文化的沖擊。大學校園時下出現了追求新潮熱:一些學生熱心于網吧、歌廳甚至牌桌、酒樓,流連于花前月下,考試作弊、弄虛作假現象屢有發生,而“課桌文化”、“墻壁文化”、“廁所文化”、“網絡垃圾”則更是庸俗無聊。這些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得一些大學生變得頹廢、低俗,失去了朝氣和活力。
四是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包括家庭人際關系、家長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國外學者對恐怖癥、強迫癥、焦慮癥和抑郁癥四種神經癥患者的早期經歷與家庭關系的調查表明,這四種神經癥患者的父母與正常個體的父母相比,對子女表現出較少的情感溫暖、較多的拒絕態度或者較強的過度袒護。
總之,大學生心理問題與心理疾患的致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聯系、互相作用,而因某種先天因素的不健全和不良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所造成的心理發展中的異常,則極易導致心理疾病。
[參考文獻]
[1]?韓延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4-16.
[2]?樊富珉,王建中.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6-27.
(責任編輯黃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