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嬋
爺爺的追求
爺爺是一個老知識分子。雖然我們除了知道他讀語文專科出身之外,對他在哪里念書,念過哪些書等簡歷一無所知,但村里人知道他是個“大秀才”,古文功底好,能吟詩作對,寫得一手好字。附近幾個村家家戶戶的過年對聯,全由爺爺代寫。
爺爺保留了私塾先生的古板和嚴厲。他嫉惡如仇,有誓死捍衛知識的決心和勇氣,但卻性情耿直且自視清高。他愛惜文房四寶,從不輕易將毛筆、黑墨、宣紙、硯臺、書借予他人,尤其愛惜紙張,每次看見別人用舊報紙或書紙包裹東西(以前沒有塑料袋,大部分人都用舊書紙、報紙來包裹東西),不管對方的輩分尊卑,不管是男女老幼,爺爺會走上前痛罵:“敗家的東西”。村里人都罵爺爺迂腐。
除被停職的期間,爺爺一直以教書為生。不管學校離家有多近,他都堅持住在學校,以學生為伴,以書為伴,最多一個月回家一次見見妻小。在這一點他對父親要求甚嚴。父親教書的時候,政策已變,學校實行教師值日制,每個教師每周只需輪流在學校住一天,但父親還是兩個星期才敢回家一趟,怕遭爺爺一番“不務正業”的唾罵,更怕被他趕回學校面壁思過。
爺爺不劣方頭、丁丁當當的性格,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大躍進時期,他曾隨口用客家話念過一句詩:“躍進躍進,草粄放味”(草粄即是仙人粄,用涼粉草和少量土堿(丙藥)熬水,過濾去渣后,加少許淀粉制成,食時總調以白糖、蜂蜜,從不用鹽調料,“味”在客家話是鹽的意思。)這句簡短的話,朗朗上口,很快被流傳開來。
也許是因為這話既映射了大躍進時期發生的一些荒唐事件,又說出了那個非常時期農民生活水平倒退的事實,爺爺在文革時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開除革職。每天戴紙糊高帽,掛上紙板牌,到大街上游街示眾。正在讀中學的父親受到牽連,被迫退出共青團,中止了學業。
好在爺爺能屈能伸,在家積極改造,終于迎來了平反的日子。1979年, 爺爺所有“歷史問題”被否定,得以平反復職,一年后病重,由父親頂替他的工作。
父親的故事
父親常說, 能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是他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好事。被強行中斷學業后,父親成了一個青年農民。十多年間,父親當過放牛郎,做過打鐵匠,修過自行車,很長的時間里,在家務農。哪知喜人的政策如一夜春風,吹落了父親手里的鋤頭。滿手繭巴,渾身泥巴,穿著補丁衣服的父親,成了一名小學教師。
20世紀80年代義務教育得以普及后,國家提高對教育的重視,加強對教師的培養力度。父親在這樣的大潮中參加中師培訓,拿到了中師文憑,算是有了合格的“上崗證”,后來又陸陸續續參加教育局組織的各種各樣的培訓,拿到了人民教師應具備的各種資格證書。
那時的理論建設不像現在這么先進,“培訓一次,就業一生”的思想仍是主流。所以有限資源的培訓并不能提供父親成長所需的能量。作為一名教師,父親知道自己的起點低,很清楚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素養,唯有通過閱讀,才能不斷提高自己。所以他拿出自己微薄工資的一部分,買書訂報,利用課后時間不斷充實自己。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量的閱讀終于使父親有了渾厚的文學功底,無論是“四書五經”、“唐詩宋詞”還是“四大名著”,父親都能娓娓道來。我也曾是父親的學生,那時自然不懂什么是“四書五經”,只跟著背一些詩歌,但印象特別深刻。還有父親給我們講過“西游記”的故事,一章一節,我自己也能講得繪聲繪色。
現在想來,那些都是中華經典,是我們的國粹,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珍藏的寶藏。然而在科技發達的現在,很少有教師會在小學啟蒙教育階段,讓孩子們明白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讓民族經典國粹在少年兒童純凈的心里扎根。
父親是樸實的也是執著的,父親的一生,是在勤勤懇懇扎扎實實的教學崗位上走過的。雖然缺乏專業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但父親始終在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總結出自己不成文的一套教學原則與經驗,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并于2003年評為小學高級教師。
但父親也是謙卑的,一直跟孩子們打交道,父親的心靈也在不斷凈化,所以淡泊了名利,只是滿足于一份簡單的職業,簡單的快樂。我讀大二時,有一次回家,發現父親手里拿著一本新版的小學三年級英語課本,嘴里念念有詞,我不禁啞然失笑。一問才知道新課改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逐步開設小學三年級英語課程。父親想通過自學來教英語。父親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但作為英語教育專業的師范生,我不得不跟父親談我所理解新課標的理念,不得不告訴他英語與其他學科不同,專業要求更高——任何一個模棱兩可的知識點或者不準確的發音,都會誤導孩子。
聽了我的話,父親有些失落甚至苦悶。教育發展太快了,幾乎在一夜之間,新課標的理念和對教師專業化的要求,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父親畢竟是五十好幾的人了,對新課標的改革的理念的把握已經明顯力不從心,費了很大的力氣,只能停留在“霧里看花”的狀態。——盡管父親接受了現代教育技術與電腦網絡培訓課程,努力學習,但卻仍然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沒有摸過投影機、幻燈片,更不知道怎么制作課件。
父親仍然堅持讀書、讀報、看電視,但在教育領域里卻明顯感覺到了孤獨。
我的成長
我是時下頗受爭議的 “80后”的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師范生,讀書的生涯,就是我教師職業生涯初開始的成長。大學四年,我認真學習英語教育理論、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等,拿到了高級教師資格證書和英語專業八級證書。
大三大四的試教和實習,讓我有機會把這些知識和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大三一學期的試教,老師對教學環節中的每一個都給予嚴格的批評和指正——從英語單詞的板書到課件的制作,從單詞的發音到句子的語調,從講課的教態、眼神到與學生的互動,從講課到說課評課等等。扎實的教師基本功,就是在一輪又一輪的試教中打下的。大四的正式實習,不僅讓我更好地理解新課標的理念,不斷綜合自己四年的理論學習,更讓我在實踐中學到組織教學、駕馭課堂和班級管理的能力。
2007年畢業后,我積極貫徹教育局對師范畢業生的分配原則,回到農村初級中學助教。崗前教師培訓以及新教師培訓,使我很快適應教師的工作。第一年工作,我擔任了三個班的英語教學工作兼一個班的班主任。超額的工作量并沒有讓我后退,在學習與鍛煉中,我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班級管理能力。望著不斷進步的學生和不斷優化的班級,我心里很是欣慰。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是爺爺一生的追求和驕傲,也是他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
“始于辛苦,終于平淡”是父親一生的寫照,也是父輩一代教師的真實寫照。有很多人像父親一樣曾經是一介盲流、農民、打鐵匠,但都在黨和國家的關心與培養下,成長為一名又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明年,父親就要退休了,而我才剛邁出教師生涯的第一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前輩教師們“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的觀點,對我們新教師來說已經不再合適。在這個學習型的社會,終生學習的思想已貫穿了整個教師職業生涯。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我們必須主動進行知識更新,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時刻提醒自己以不斷的學習和探究來拓展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在實踐的崗位上不斷地反思,讓自己盡快地成長。我也相信,接過父親傳遞過來的熱情與執著,我一定會爭取早日破繭而出,成為一名成熟優秀的教師,為國家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作者單位:廣東梅縣畬江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