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南
五年制高職又稱五年一貫制高職或五年制大專。它招收初中為起點的學生,由于這部分學生所處年齡段的特點,決定了對其教育教學不同于三年制高職的學生,也不同于中專的學生。因此,加強對五年制高職的教育教學研究,加快五年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革步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
一、教學管理改革中遇到的問題
1.生源質量問題
生源質量不高是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地方保護的不利影響。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通過行政命令劃分學生,造成條件好的學校不能充分利用資源,條件不足的反而招了很多學生;其二,職業學校門檻偏低。近幾年,為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提高辦學層次,一批普通中專升格為獨立的高職學校。其中一些基礎薄弱,甚至不具備職業教育基本條件的學校,也參與生源分割,擠壓了生源市場;第三,市場化辦學帶來的問題。一些學校為了爭奪生源,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造成了職業教育市場的混亂。

2.培養模式問題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感到現有的培養目標沒有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而是按照通才型,甚至理論型人才的標準要求職業學校的學生,這脫離多數職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3.師資培訓問題
職業學校需要教師確立現代職業教育觀念,掌握職業教育技術,了解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需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管理層不斷創新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但目前學校培訓體系難以支撐這種要求,“四新”培訓等培訓體系覆蓋面狹窄。需要上級部門進一步加大投入,為職業學校創造更多的提高學歷、提高教育能力的培訓機會,以利于職業學校師資隊伍更快的建設和發展。
二、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工作思路
1.總的思路
以職業能力為核心,通過知識、技術與能力的有效匹配和綜合能力訓練,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基本觀點
(1)課程改革是模式創建的核心,教學內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基礎;
(2)教學內容分為知識、技術(或方法)、能力三個方面,知識學習、技術訓練(或方法指導)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能力的形成;教學應按照能力培養的要求確定知識、技術內容,實現知識、技術、能力有效匹配。
(3)采用知識、技術(或方法)、能力一體化模塊教材。每一教學模塊包含知識要點、技術訓練(或方法指導)、能力訓練三方面的內容,若干相互聯系的教學模塊組成一個教學單元,每完成一個教學單元設置若干綜合項目訓練課題。
(4)在專業教材中,“知識要點”按照技術訓練和能力訓練的要求進行設定。“技術訓練”內容按照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的國頒職業標準逐級進行設定,依據專業方向選擇相應的技術等級標準進行技術訓練;“能力訓練”內容通過確定簡單或綜合項目課題標準予以明確。
3.實施步驟
(1)以職業能力為根本目標,將職業能力分解為專業能力和非專業能力;
(2)根據專業方向,通過職業分析和工作分析,確定專業能力和非專業能力的總體目標;
(3)進行專業能力課程與非專業能力課程開發。
①將專業能力課程分為公共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將非專業能力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特長訓練課;
②根據職業分析和工作分析,確定專業能力課程、專業能力課程體系;
③編制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專業能力課程的知識、技術、能力目標,非專業能力課程的知識、方法、能力目標;
④編制專業能力課程和非專業能力課程的教學大綱;
⑤組織編寫一體化模塊教材。
(4)組織教學實施。
(5)開展教學評價。確定技能型人才評價標準,對照標準開展評價。
三、教什么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是五年制高職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選定教學內容和實施教學計劃時著重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1.把握好教學內容選取的尺度
基礎理論課程及內容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所有課程都要打破學科的束縛。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重組和調整,實現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有機結合。
2.要掌握各門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明確各門課程在不同專業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要針對不同專業學生所學技術的特點和需要,設置不完全相同的基礎理論課程體系。
3.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建立要考慮五年一貫制的特點
充分發揮五年制時間相對較長、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的優勢,抓住學生的興奮點,結合專業特點,按照技術應用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和“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的原則,設置課程和精選內容。
4.加強對先進科學技術的學習
了解掌握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人的職業能力和個人素質提出的新要求。在進行職業崗位分析時,不僅要分析職業的專業技術能力,還要分析職業的非專業技術能力;既要分析職業的智力因素還要分析職業的非智力因素。要把“基礎能力”、“關鍵能力”和“核心能力”作為職業分析的重點,作為課程設置的主要依據,提高課程開發的有序性和先進性。
5.建立以專業技術標準和職業素質為基礎的考核體系
要根據各專業的不同特點,增加考試考核的靈活性和方法的多樣性;要把住考試考核這一關,讓所有學生都按標準、按規格畢業。
四、如何教是深化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是教育思想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系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也關系到改革的成敗。總結多年的教育經驗,我們發現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基本的出發點只有一個,即讓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產生興趣。
1.要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任何一種成功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的參與。沒有學生主動的學習,再好的老師也無濟于事。教學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子學生自身是否努力,取決于學生對教學過程參與的程度以及參與的方式。一切教育影響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才能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精神財富,才能使學生得到成長和發展。
2.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鼓勵學生善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勇于發表不同的見解,要求學生做每件事,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同樣可以解決問題,甚至做的更好,著力培養學生在求異過程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使五年制高職成為一種為生產一線服務的創新性的高職教育。
3.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能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或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首先要分析生源的實際狀況。其次,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三是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上下功夫,要通過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的改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機電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