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批評媒體炒作 安撫國內“紅色恐慌”
●本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任彥 ●本報記者 劉洋 ● 陶短房 陳一
印度總理辛格及多名高官上周末連續批評媒體炒作“中國入侵”,稱類似的報道“不真實”。印度高官因中國問題如此密集公開批評媒體,這在印度還是首次。最近一個月印度媒體對中國的集體指責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狂熱的”,但印度政府潑出的這盆冷水能否起到作用目前不得而知。最新的情況是,一些媒體和政客質疑辛格政府“脊梁里沒有鋼筋,只有果凍”。中國一位媒體專家對《環球時報》說:“印度媒體的做法暴露了這個國家媒體的不成熟,它們這樣濫用新聞自由,煽動民眾與鄰國的敵對,這在新聞行業中是可恥和不可原諒的。”來自印度的報道稱,當局將對兩名記者造謠有印度警察在邊境地區被中國軍隊槍擊致傷的事件展開調查。
印高官:媒體過分炒作是危險的
印度媒體上周末對“中國入侵”的新炒作始于對印度政府推遲一次重要會議的猜測。印度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南原計劃于17日召開“中國問題研究小組”特別會議,與會者包括內閣秘書、國防秘書、內政秘書和外交秘書等高官。印度媒體猜測,舉行此會議說明印度政府已對中國軍隊近來接連“入侵印度”感到擔憂,但印度政府17日宣布會議推遲。一名匿名印度高官對印度報業托拉斯說,推遲開會是因為媒體對“中國入侵”過分熱炒,而“政府會悄悄地開會”。不過《印度時報》認為印政府內部對華政策的分歧才是導致會議推遲的真正原因,該報稱,印度外交部和總理辦公室反對在邊界問題上制造“過分的驚慌”,強調中印間擁有“和平邊界”,而國防部希望政府取消在邊境敏感地區的巡邏限制,與中國采取針鋒相對的措施。
就在媒體七嘴八舌地議論會議推遲原因時,印度總理辛格18日對印度媒體表達了不滿,稱媒體描繪了與事實不符的中印邊界圖景。辛格說,中國軍隊今年“入侵”的次數并不比去年多。19日,印度陸軍參謀長卡普爾、印度外交秘書拉奧和納拉亞南分別對媒體表達了同一個聲音:中印邊界上所謂的“中國入侵”并不值得擔憂,納拉亞南尤其指出,媒體的密集炒作是危險的,有可能導致難以駕馭的事件或意外。
印度中國問題研究所所長斯里馬迪20日對《環球時報》說,印度政府此前也流露過對媒體炒作中印關系的不滿,但如此密集公開地批評媒體還是第一次。印度媒體對此則反應不一,《印度斯坦時報》20日說,印度政府周六采取明顯舉措試圖消除彌漫在中印關系上的緊張空氣。而一向主張對華強硬的《印度時報》說,辛格政府試圖給“中國入侵”降溫,但其對華政策招致了印度國內外專家的猛烈批評。該報并未明言究竟是哪些專家不滿辛格政府的對華政策,而斯里馬迪說,印度學界的主流是中印友好,政府批評媒體過分炒作是理性的行為。
20日出版的《印度教徒報》將印度媒體此前熱炒的“中印軍隊交火”、“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將爆發大沖突”等稱為“謠言”。該報稱,印度內政部已決定對《印度時報》兩名記者展開調查,這兩人本月15日曾刊文稱,“印度—西藏邊境警察部隊兩名士兵被中國軍隊打傷”,印度政府斥責此報道“不實”。印內政部消息人士說,這兩名記者在文中引用了一些高級情報來源的消息,他們應該在法庭上交代究竟是誰向他們提供了消息。《印度教徒報》稱,印內政部拒絕透露兩名記者將面臨何種犯罪指控,但表示印度法律禁止渲染同別國的敵對關系。
印媒:政府的脊梁里應該是鋼筋,而不是果凍
納拉亞南19日接受印度CNN-IBN電視臺專訪時表示,他無法解釋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媒體大肆炒作這一問題,“一些人可能失去了理智”。然而納拉亞南的教訓似乎并未使一些印度媒體消除內心的狂熱。印度TIMESNOW電視臺當日以“龍之威脅”為題報道說,盡管政府努力為“中國入侵”降溫,但印度北部拉達克地區的牧民卻批評政府對這些入侵“置之不理”。該節目還羅列了“中國4大挑釁之舉”,包括“直升機入侵印度領空”;“中國軍人入侵拉達克地區”將漢字‘中國寫在石頭上”;“中國軍隊威脅拉達克地區的印度牧民”;“中國阻止達賴訪問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地區——編者注)”。
據《印度時報》報道,來自泰米爾納德邦的全印安納德拉維達進步聯盟主席賈婭拉莉塔上周還批評印度政府“軟骨頭”,她說,我們需要的政府脊梁里應該是鋼筋,而不是果凍,否則印度將淪為沙袋,誰喜歡都可以過來打兩拳。賈婭拉莉塔的極端言論令中國軍事專家戴旭感到吃驚,他20日對《環球時報》說,“她的話聽起來已經和法西斯無異了。”
包括戴旭在內,20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3名中國專家都認為印度政府批評媒體過分炒作“中國入侵”的態度是好的,但對印度政府意圖的分析存在分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印度問題專家胡仕勝認為,印媒近一個月來對“中國入侵”的密集炒作背后一定有推手,但絕不會是印度政府。他說,印度總理辛格在其第二任期內非常重視對華關系,明年又是兩國建交60周年,印度政府不可能在這個時候背后挑動對中國的仇恨情緒。胡仕勝表示,中印關系目前呈現的是倒三角狀態,兩國高層對發展關系有高度共識,但印度自中產階級以下到普通民眾對中國缺乏了解,其中國觀受媒體影響極深,而印度媒體又掌握在知識分子和戰略界手中,這些人一直敵視中國。
一名在新德里的華人專家也認為媒體炒作的罪魁禍首不是印度政府,但他提醒說,雖然印度政府決策層想和中國搞好關系,但在執行層(中層官員)存在阻力。這些中層軍政官員時常向媒體散布所謂的消息,為媒體的炒作推波助瀾。
戴旭則認為造成目前的局面印度政府難辭其咎。他對《環球時報》表示,印度媒體是摸著政府的脈說話的,如果不是一些政府官員放出風來,印度怎么有這么多媒體同一時間集體污蔑中國。印度政府雖然表態積極,但說到底還是和媒體一明一暗地配合,由媒體煽風點火,政府負責控制火勢。戴旭說,印媒已熱炒“中國入侵”一個月,印度政府這么晚才表態是因為感受到了來自中國官方和民間的怒火,是迫不得已才滅火的,他們公然允許達賴竄訪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充分說明其對華政策基調沒有改變,未來對中國的敵視性炒作肯定還會有。
20日,達旺地區又傳來了印度軍事調動的消息。印度亞洲通訊社稱,該社記者在當地目睹六七十輛載有印度士兵的軍車正在向中印邊界移動,印度軍方宣稱這是“常規冬訓”,并非向邊界增兵。
西方:從陸地到海洋,印度彌漫“紅色恐慌”
在中國學者看來,印度近年來民族主義急劇膨脹部分源于西方對其的嬌慣。此次印媒的仇華炒作已有一個月,西方媒體起初沒給予多少關注,但這兩天印媒越來越癲狂,西方的關注也多了起來。
英國《衛報》17日用“喜馬拉雅沖突”形容中印這場“媒體戰爭”。該報稱,這場沖突始于今年6月印度向雙方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增兵6萬,激起了中國民間憤怒。在達賴的問題上,奧巴馬表示不見達賴,聯合國193個成員國中有170個國家的元首采取同樣的立場,但印度卻允許他訪問“阿魯納恰爾邦”,更引起北京的警覺。該文宣稱,如果中印不能妥善解決邊界爭端,任由激進人士煽動民族對立,近來的“媒體戰爭”就有變為喜馬拉雅山脊上更為血腥的熱戰的危險。
美國《時代》周刊20日用“狂熱”形容印度幾周來對中國威脅的炒作,并稱中國海軍出現在被印度視為后院的印度洋,加劇了印度的不安,于是“從陸地到海洋,印度彌漫紅色恐慌”。BBC駐印度記者阿米特日前撰文稱,印度許多媒體似乎不關心中國犯境的消息是否是事實,只想借機搶占市場,在印度一些退役將軍和外交官記憶中,1962年戰爭的鬼魂并未清除,這些人雖是少數,但卻極具影響力,并且胸懷“回擊中國”的雄心。
印度媒體近來時常提到1962年戰爭,指責政府為避免與中國沖突限制印度邊防軍在敏感地區巡邏,稱類似的綏靖在那場戰爭爆發前也曾發生。印度國家安全顧問納拉亞南19日反駁此言論稱,“2009年的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印度絕不允許1962年戰爭重演。在新德里的華人專家說,納拉亞南此言傳遞了兩個信息:對內安撫激進分子,告訴他們今天的印度已十分強大;對外安撫中國,向北京傳遞和平信息。這名專家說,西方媒體是渲染中印沖突的二道販子,一方面他們捧印貶中,利用印度遏制中國;另一方面他們也不真心希望印度強大,這兩個巨人的沖突能夠阻止世界重心轉向亞洲,這才是西方最想看到的。▲
環球時報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