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立 閻 莉
摘 要:南京明城墻興建于明朝,最初的用途是軍事防御,所以,城墻堅固耐用,這是明城墻得以保存下來的重要原因。朱棣當權時,南京作為“留都”,政治地位下降,城墻建設開始不受重視。至清朝和民國時期,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明城墻遭到破壞。改革開放以后,明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開始走上了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南京;明城墻;歷史;保護
中圖分類號:K29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0-0126-03
一、南京明城墻的興建與完善
從歷史上看,南京明城墻是在南唐都城的基礎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墻加以拓寬、加高進而擴大建成明都城城墻。而南唐城墻可上溯至東吳黃龍元年(229年)建造的都城建業。根據文獻記載,孫權在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21年)自京口遷至株陵,第二年就在石頭山上楚國金陵邑的舊址上修建石頭城。至于東吳的建業都城,則位于石頭城的東面。北依覆舟山和玄武湖,南近秦淮,東憑鐘山西麓,西隔冶城山與石頭城相望。①
東晉和南朝時的建康城闕和宮殿,雖然大體上繼承了東吳的基礎,但各代都有興筑。像建康都城,原來只有土城和竹籬門,到蕭齊建元二年(480年)就全部改為大磚砌造。唐末五代時期,對于城郭的建造有了新的發展,“初偽吳楊行密子溥,在唐末,取升州(今南京),從將徐溫自領升州,改筑城郭,為金陵府,至石晉天福元年,偽吳天祚二年(936年),溫假子知誥篡吳,以金陵為西都,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遂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國號唐(即南唐),復姓李,更名昪。城周二十五里,比六朝都城近南,貫秦淮于城中,西據石頭,即今石城,三山二門:南接長干,即今聚寶門;東門以白下橋為限,即今大中橋;北門以元(玄)武橋為限,即今北門橋?!雹?/p>
南唐的金陵城經過上述兩次擴建后,把著名的石頭城和秦淮河都包入城內,其范圍大體上東到今大中橋,西抵今水西門和漢西門,南及今中華門,北至今北門橋,相當于明代南京城的西南大部。當時的城墻上寬兩丈五尺,下寬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凱有龍光、柵寨及上、下水門和東、西、南、北共八門。在宋元時期,城郭規模依舊,只是對城墻幾度修治。
1356年4月10日,明太祖朱元璋率部占領了集慶路。1357年,朱元璋繼續實施池州學正朱升“高筑強、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以應天府為基礎,逐步擴大勢力范圍。1360年,為抵御陳友諒的進犯,朱元璋在修筑既有城池的基礎上,又營建了虎口程和龍灣城兩座城堡,這是朱元璋修筑城墻的開始。1373年,朱元璋下令將南京明城墻加高增厚,范圍是京城城墻“圍五十九里”,皇城是“圍十四里”,并增筑國子學百余間,增建歷代帝王廟,開挖太平門外城壕。到1378年,朱元璋親自過問城墻的修建工作,并召集工地上的督工訓話,嚴厲指示他們不許怠慢工作。但是,一直到朱元璋去世時,修建城墻的工作仍沒有完成。后來,朱棣遷都,修建明城墻的工作也就停了下來。
朱元璋以元集慶改路為應天府,大建城域?!霸谂f城之外,惟聚寶、三山、石城三門仍舊,起通濟右轉至清涼則皆新拓之,周九十三里,外垣倍焉。此南龍一統之始也。”③明初在此基礎上把南唐都城之外北面的盧龍山、雞籠山、覆舟山、龍廣山、馬鞍山等諸山,統統圈入城內。沿外秦淮河向東、西延伸,“據崗垅之脊”轉而合攏,形成全長33676米,“東盡鐘山之南崗,北據山、控湖,西阻石頭,南臨聚寶,貫秦淮于內”,④上建垛口(雉堞)一萬三千六百一十六個,窩鋪二百座的一大古城。
南京明京城,除上述南唐都城城門改名聚寶、三山、石城并加以擴建外,還在適當部位開門十座:“南曰正陽(今光華門),南之西曰通濟,……北曰太平,北之西曰神策(今名和平門。清初,因自此門出擊鄭成功獲勝而改名‘得勝門)曰金川、曰鐘阜;東曰朝陽(今中山門);西曰清涼,西之北曰定淮、曰儀鳳(今興中門)”⑤,共計十三門。為了都城的安全,在楊吳引秦淮水入城(俗稱內秦淮河)的出入口處的通濟、三山二門各建水門一道,現僅存下部石壁和墻壁上閘門石槽。至于甕城,現僅存聚寶、神策二處和石城門甕城的一半。
綜合各方面的文獻資料,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南京明城墻在明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平面形制方面:非方、非圓,多角不等邊,周長為33676米。高矮隨地勢起伏而定,各處寬窄不盡相同,最高處二十多米,最低處近十余米;最寬處為十米,最窄處大約三到四米。
墻基處理方式:第一類,條石墻,內部以塊石、亂石與黃土夯填或以城磚砌筑;第二類,城磚墻,內部以城磚砌筑或以黃土和塊石夯填:第三類,條石、城磚混砌墻,內部以城磚砌筑或以城磚和土干疊;四類,包山墻,內部為山體。
砌石與包磚方面:條石一般長為60-120厘米、寬90厘米、厚35厘米。城磚大約長40-44厘米、寬20-22厘米、厚11-13厘米;部分是用高嶺土燒造的“瓷磚”。城磚之上大多刻有銘文,依據銘文,約有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28府、152縣等不同的單位參與城墻建造。
城門方面:共有十三座,為券洞式磚砌門洞,上建城樓。其中七座城門之外建有甕城,包括內甕城六座,外甕城一座。
甕城方面:共有六座內甕城,一座外甕城。內甕城中有聚寶、通濟和三山三門具有三重甕城,每座城門都設有雙扇木門和千斤閘。聚寶門甕城開辟有27個藏兵洞,通濟門甕城平面呈船形。
水關與涵閘方面:在跨越內秦淮河的城墻地段修有結構基本類似的東、西水關,東水關三層共33個券洞,下層11個券洞通水,上層22個券洞增加水關的機動防御能力。除此之外,還在內外河流、湖泊進出水處設置涵閘十多座。
雉堞與女兒墻方面:墻頂內側筑女墻,外側筑雉堞13616個。
角臺與角樓方面:情況不詳,也未見記載,到目前為止,考古學家還沒有發現遺跡。
窩鋪方面:根據史書記載有窩鋪二百座,但到目前為止,未見遺跡。
排水方面:城墻頂部用桐油、黃土、石灰拌和封頂。墻體自上而下有防水層,墻體內壁沿口有石質明溝匯城頂之水,由石質水槽導入城下陰溝。
護城河和吊橋方面:利用周邊的河流和湖泊稍加開挖而成,并使之相連。吊橋不明顯,尚未發現遺跡。
外城郭方面:外郭周長120里,開有十八座城門,控制城墻之外的制高點。墻體主要為土夯城門和主要地段包磚。
二、清朝、民國時期南京明城墻演變情況
自朱元璋死后,永樂年間,朱元璋之子朱棣遷都北京。雖然南京位于南北中央,長江要沖,但遷都還是造成了南京政治、軍事、文化地位的下降。自此以后,南京明城墻基本沒再擴大規模。
到了清朝,雖然南京市城市格局有微小的變動,但這些變動對明城墻影響不大。以順治六年(1649年)初建的八旗駐防城為例,它將明南京故宮從南京城內劃開,以安置旗人居住生活,從城區局部上更改了南京的布局。相反鼓樓以北的大片地區都未得到開發利用,是純粹的無人之地。真正對明城墻產生影響的是清朝末期,隨著維新改良運動的興起,有官員在城市建設和規劃時或多或少改造了明城墻,張之洞就是其中之一。
1895年,張之洞為配合新建的南京港第一座由官方建造的碼頭,自“儀鳳門外下關淮口以西新設碼頭起,修造馬路至城內碑亭止,計長十五里”,從碑亭巷到兩江總督府延伸至通濟門駐防城邊,成為貫通南京城區南北的主干道。這條道路的貫通,突破了自明代以來以明城墻劃定城區的格局。隨著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南京明城墻面臨著被破壞的危險,增加城門、拆除皇宮城墻的呼聲越來越高。
1909年,兩江總督端方舉辦“南洋勸業會”,為中外賓客提供游覽場所,在臨近會場的明城墻上增開了一座新城門——豐潤門(現稱玄武門)。這座城門的開辟,打通了通往玄武湖的通道,使玄武湖成為南京的“后花園”。1914年,由南京下關商埠局首先倡導下,為開辟新的街市,繁榮沿線碼頭,在儀鳳門以南又新開了城門——海陵門(現稱挹江門)??梢哉f,在整個清朝時期,隨著城市化規模的擴大,明城墻阻礙了城市的擴大,人們也沒有把明城墻看作是珍貴的歷史文物。于是,明城墻不斷被開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開始大規模拆除明城墻主要發生在辛亥革命后,拆除所得的城磚由南京籌辦旗民生計局變價作賣。這樣,拆除的城磚不僅散失在本地各個角落里,也流失到外地。這種“以工代賑”式拆墻行動是以后拆城的前奏。1928年,國民政府令南京市政府拆除自神策門至太平門一段城垣。消息傳出去后,立即遭到了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社會名流及文化名人的反對。但民國時期對拆城呼聲一直都沒有停止,而且這個時候的拆城表現得更加隱蔽,表面上不破壞城墻,實質是利用城墻做城防工事,無視明城墻的歷史文物價值。
1934年,由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了《關于南京城防的建議案》,在《建議案》中將修葺南京明城墻列入了城防計劃。這個觀點一提出就受到廣泛關注,當然,客觀上這也是南京明城墻在1930年至解放前一段時間得以保留下來的重要原因。解放戰爭期間,南京的軍事當局仍然寄希望于城墻的防御功能,并在1948年9月21日首都衛戍司令部會議室召開“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了九項修復城墻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但是,在近代飛速發展的火兵器時代,南京明城墻已失去了傳統意義上軍事防御價值。
明城墻在清朝、民國期間的發展軌跡表明,南京明城墻與其它歷史文物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已由當初建造時的軍事實用價值向歷史文化價值轉變,而人們對明城墻價值的認識則走過一段彎路,甚至付出了代價。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僅僅是把它當作一個有實用價值的建筑物來改造,這在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生產力低下,人們只好拆除明城墻進行各類建設。好在有識之士的保護下,明城墻得以保存。
三、建國以來的南京明城墻
1954年夏季,南京經歷了二個多月的強降雨,長江水位居高不下,城內大面積積水,許多地段城墻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所以,9月13日,南京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南京古城墻“除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有助于防空、防洪以及點綴景點的部分應予保留外,其余一律拆除”,以疏通城市交通和發展經濟。與此同時,南京市政府成立了臨時拆城工程處,開始拆除一些地段的城墻;在有過往行人或住家的地段城墻下,搭建臨時性遮擋通道,實行以工代賑。事實上,這次“拆城”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當時建國不久,政府尚無力投資修建城墻,同時這也是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臨時性措施,這與國民政府拆除“駐防城”有本質的區別。然而,從實際“拆城”行為看,這次“拆城”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到1958年的下半年,全國掀起“大躍進”運動,許多建有古城墻的城市出現了拆城大潮。在南京,有關部門將拆城機構下放,以城磚來彌補建設用磚不足,逐步失控。當時只要有居委會一紙證明,就可以按照拆城處指定地點搬運拆下的城磚。這個時期大規模“拆城”行為,給南京明城墻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處于失控狀態的南京明城墻,雜草灌木叢生,城墻原有設施被破壞,排水不靈,致使墻體滲水嚴重,墻體坍塌、剝落、開裂等。在這種特定的年代和特殊的政治形勢下,南京明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幾乎被忽略。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南京明城墻的歷史文化價值才重新引起人們的重視,“拆城”行為從根本上被遏止,南京明城墻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1982年7月16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關于保護城墻的通告》。1984年,《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及《南京城市規劃綱要》等文本編制完成,它們在強調城市布局中突出古城格局及環境特色時明確指出:“舊城的標志最有價值的當屬明代四重城池?!?/p>
1988年國務院公布南京明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南京市城墻管理處,作為南京明城墻保護、維修、管理的專門機構,每年撥出專項經費對南京明城墻進行搶救式修復。
1989年2月21日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十屆八次會議制定了《南京市文物保護條例》,保護條例經由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七屆八次會議批準通過,其特設專門條款規定:“南京明城墻實行重點保護。城基兩側的保護范圍各不少于15米,現有非文物建筑與構筑物應逐步拆除,不準拆建、改建、新建。城基兩側的建筑控制范圍各不少于50米?!?/p>
20世紀90年代,南京明城墻的保護更趨于法制化,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以及輿論宣傳等許多方面,對南京明城墻的保護意識和力度也不斷得到強化。面對城墻保護中出現的種種問題,1996年5月南京市啟動了專項地方立法,頒布實施了《南京市城墻保護管理辦法》,使此后的明城墻保護有章可尋、有據可依。
1998年,《南京明城墻風光帶規劃》制定完成,它有效地依法保護了城墻,為城墻的進一步保護管理及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同年,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向社會開放,為研究、宣傳和展示南京明城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00年,國家領導人蒞臨視察時,對南京明城墻的維修、保護、宣傳、展示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與其它地方相比,江蘇經濟發達,為南京明城墻保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也是南京明城墻保護的一個優勢。1982年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為維護城墻投入資金2300多萬元,先后對“中華門”、“鳳臺路”、“臺城至太平門”、“后標營”、“清涼門東南”等23段城墻搶險維修,歷年來維修城墻的總長度超過了7公里,占南京現存明城墻的三分之一。
2004年,南京市政府出臺《南京明城墻風光帶總體規劃和分段規劃》,計劃投資16.6億元,用3年時間讓南京12段明城墻以“舊城墻、遺跡、綠化帶、道路”等形式實現貫通,對前湖、月牙湖、東水關、武定門、東干長巷、中華門、鳳臺路、石頭城、小桃園、神策門等地段明城墻進行整治。2005年由南京市文物局楊新華率領的《南京市明城墻科學保護與搶救維修研究》課題組對明城墻進行了一次科學的測繪。明城墻全長35267米,其中地面遺存25091米,遺址類部分共有10176米長,護城河共有31159米長。同時,市政府批轉了市建委關于《南京市2005-2007年明城墻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決定投資保護南京明城墻,這進一步加大城墻保護及其風光帶建設的力度,修復完工后的明城墻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目前,南京明城墻與山水相容、與城市的氣息相映,成為古城南京顯山、露水、見城、透綠的獨特風光帶。南京明城墻保護的突出成就使“南京市明城墻保護項目”榮膺“中國人居環境典范獎”,這是全國29個獲獎項目中唯一一個古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注釋:
①④[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卷二,中華書局,1986年。
②[清]陳文述撰:《秣陵集》卷首《南唐江寧府圖考》。《金陵古今圖考》、《至正金陵新志》二書亦有相同記載.
③[明]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廣志繹·兩都》卷二,中華書局,1981年。
⑤《明史·地理志》卷四十,中華書局,1974年。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