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只有適當地運用和諧思想,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最大化。基于此,文章以文化載體要取得隱性效益與顯性效益的和諧的統一為切入點,逐層分析了活動載體的建設中近期效益與遠期效益的和諧以及大眾傳媒載體的建設中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和諧。
【關鍵詞】和諧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載體 運用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主體所運用,并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載體具有層次性、互補性、融合性,并且各種載體的特點、作用不同。如果我們能適當地運用和諧思想,充分利用各種載體互補性及融合性,對于促進和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文化載體:隱性效益與顯性效益的和諧
文化是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載體,思想政治文化載體的顯性效益是指利用各種承載社會文化的事物,通過增長人們的知識,提高素質,培養健康人格和良好文化心態的教育方式,而其隱性效益則指一所學校的文化追求、價值取向、精神境界所帶來的一種不容低估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力量。當前,在發揮文化載體的育人功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利用文化載體時,要弘揚傳統和文化“講義求和”的思想精神,對克服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重個人和本位利益,輕集體和國家利益的錯誤思想傾向,具有現實意義。在文化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運做的情況下,要注意隱性效益與顯性效益的和諧。其次,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它屬于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但校園文化不是脫離大學生生活的,而是大學生學習、工作和生活和諧相融的組成部分。這個載體,由于文化本身的特性,蘊藏著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重要育人功能。近年來,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已成為一道絢麗的校園風景線。按照建設先進文化的要求,注重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高度重視文化環境建設,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借鑒人類文明成果,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建設積極、健康、生動、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按照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突出文化素質教育、完善文化活動設施,加強文化陣地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娛樂活動和專題教育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健康教育、情侶教育、安全教育、形勢政策教育、軍事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廣泛參與中陶冶情操、優化素質、完善人格、提升境界。
二、活動載體:近期效益與遠期效益的和諧
除了專業知識之外,社會活動經驗也是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的合理運用將有效促進大學生的自我發展,實現近期效益與遠期效益的和諧,對此,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使大學生在活動中快樂求知。與其他載體相比,活動載體突出了社會實踐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因為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形式,活動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用于實踐和檢驗的過程,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了現實的生活,重組了生活經驗。這樣,在他們走出校門時,就是一個和諧的人。二是能突出活動載體的目的性和滲透性(隱性)的和諧。活動性載體使受教育者在積極參與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具有隱性的特點。因此,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各種活動,可以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借此可以更好地進行教育,“無意識”作為教育活動的開端,使之轉為“有意識”。同時,突出活動的目的性,是區別作為載體的活動和一般的活動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判斷某一活動是否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標準。三是突出自我教育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在創建性活動和娛樂性活動中,學校應放手讓大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服務自己,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樂于接受。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教育”,只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內因。只有當學生不僅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而且能自覺地按照社會要求的思想觀點、價值觀點、道德觀點、道德規范進行調節、自我控制,主動向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才算達到。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境界--“無教之教”。
三、大眾傳媒載體: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和諧
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集直觀、形象和豐富多彩特點,對青年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發揮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是一個現實而有意義的課題。
1.逐步實行大眾傳媒的職能分工
開設大學生的專門欄目,發揮傳媒的特點和優勢,實施教育引導;建立專門的大學生教育傳媒,在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富有生動活潑、覆蓋面大、影響力強特點的傳媒教育,改善輿論環境和育人環境,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擔當起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如果為了大眾傳媒自身的直接經濟利益與影響力,而不惜過分宣揚物質至上,過多以兇殺、暴力、迷信、荒誕乃至黃色、淫穢內容相吸引,丟掉遠期效益,無疑是對大學生的誤導和毒害,是社會責任的偏執和喪失。
2.拓展網絡教育空間與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強網站建設,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于一體,依據網絡規律和特點,積極開展互動的、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例如,BBS論壇,紅色網站,博客,網上專題教育等。凈化網絡環境,加強網絡倫理教育,創設積極健康的網絡氛圍。同時,應建設專業隊伍,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建設好校園網的同時,社會上的各類網站,也是大學生的交流平臺。各類網站不僅要對自己負責,更要對社會,尤其是青年學生負責。要把握正確導向,積極開發教育資源,主動承擔教育青年學生的責任,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
總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諧發展應該在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在內容、方法、載體、管理手段等方面努力進行創新,特別是要在增強和諧性方面創新。
參考文獻:
[1]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謝海光.互聯網與思想政治工作務實[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