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高專中藥、藥學、藥品營銷專業的教學應從實際出發,幫助學生認識《中醫學基礎》課的學科特點,消除偏見,增強信心;教師要抓住重點,分清主次,合理安排教材內容,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高職;中醫學基礎;教學實踐
《中醫學基礎》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診斷學的內容,是中藥學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之一,也是學生入學后初學中藥學相關知識的第一門主干課程。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質量好壞,會直接影響到中藥學、方劑學等后續課程的學習。因此,提高《中醫學基礎》課的教學質量顯得相當重要。由于時間短、容量大,教師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好這門課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教學的方式方法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的內在動力
大多數學生在接觸和學習中醫之初,對中醫學頗感陌生,不僅知之甚少,甚或一無所知,而且還受到一些偏見的影響,認為中醫不過是問病開方子讓病人喝湯藥,不化驗、不用儀器檢查,是落后的、不科學的。當接觸到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之后,又覺得抽象難懂,有畏懼心理。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使學生認識學科特點,消除偏見,樹立學習信心。在教材緒論中,針對學生的現實思想,強調指出要接受中醫學必須改變原有的狹隘理念。有些學生懷疑中醫學的科學性,是因為他們錯誤地把西方科學的某些觀念與方法(偏重于分析還原,著重形質實體)當作衡量一切的標準,而且以此標準簡單判定是否科學,顯然這種認識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中醫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是以中國古代哲學為指導,研究人類生命活動過程及疾病防治的知識體系。經驗積累加直覺領悟是其基本的認識方式。它偏重于綜合整體、取象比類的方法,講究系統觀,著重系統功能的研究。中醫學的特點是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這是中醫的優勢所在。同時還要強調指出,討論中醫的科學性問題必須首先承認中醫能治病這一基本事實。即使是對艾滋病、SARS等傳染病,中醫藥的治療功效也獲得了世界醫學界的認可,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其次,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畏難情緒,筆者有意識地多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中醫理論的內容。比如,講陰陽五行學說,在講到陰陽互根互用的關系時(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可用取象比類的方法,陰陽猶如夫妻,夫為陽,在外工作,維持家庭的一切;妻為陰,在內安排家庭的一切。這樣一比喻,陰陽的關系就非常清楚了。講五行學說中五行之間的生克作用時,可指出五行思想不僅表明宇宙統一于以“金木水火土”為代表的物質運動,而且通過五行之間的生克作用表明世上的任何事物都被其他事物所生,也被其他事物所克。任何事物本身都“生”或“克”著另外一種事物,所以世界上絕沒有任何事物或力量能夠凌駕于其他一切事物與力量之上而獨霸天下,誰想獨霸天下必然狼狽不堪。一種事物對另一種事物的“克”如果過了頭,就會引發反“克”,直接的反克,如用斧劈柴,劈久了斧也會磨損。又如一味地恃強凌弱,仗勢欺人,必然為眾所不容。再如食物療法中,五行與五臟、五味相配,百合色白,入肺可以潤肺祛肺燥,熟地色黑,入腎可以滋補腎陰祛浮火,如此等等。這樣講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中醫的信心,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從實際出發,抓住重點,分清主次
我院使用的《中醫學基礎》教材是專門針對高職高專的,供中藥學、中藥制藥、藥學、藥品營銷等專業的學生使用。與本科教材相比,雖然每一章節的內容都有所精簡,但是主干內容仍然基本保留。就是說,在有限的時間內要讓學生全部掌握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重點,分清主次,運籌時間,教給學生最重要、最實用的東西。如藏象學說是人們賴以認識人體生命活動與病理現象的重要理論,實用性很強,可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授。要讓學生明白兩點:一是藏象學說雖然也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的,但主要立足于“有諸內必形諸于外”(即以象測臟,由表及里)的認識方法,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長期觀察,研究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系。這種觀察分析結果必然超越人體解剖學的臟器范圍,形成獨特的臟腑生理病理體系。藏象學說中的某臟某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概括了人體某一系統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二是五行相克、五臟相關的五行學說主要落實于藏象學說,臟腑(心肝脾肺腎)配五行(木火土金水)這一抽象概念是經過無數醫療實踐后提煉出來的。

中醫五行的實質是五臟相關。五行生克理論只有在辨證論治的具體應用過程中才能領會其豐富的內容。例如,以對慢性肝炎(木郁土虛型)的治療來說,病位肝脾兩臟尤以脾為主;病機脾氣虧虛,或脾氣本虛,或邪郁久傷脾氣,或肝郁日久橫逆乘脾,或患急性肝炎寒涼太過傷及中陽;癥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身肢困重,惡心嘔吐,腹脹便溏,脅痛不適或有頭目眩暈;證屬:脾虛肝郁,治宜健脾補氣,扶土抑木,可選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加味煎服。至于《中醫學基礎》的法則部分則應以辨證為重點,主要以“八綱”為主,將臟腑辨證的主要相關內容摻合其中。其他較易掌握的內容可由學生自學。
啟發思路,重視記憶,提高教學效果
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要提高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必須講究教學方法。筆者在《中醫學基礎》教學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提問啟發。就是在講清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設計一些能活躍學生思維、增進學生對有關知識點深入理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例如,為什么治療風寒表虛證用調和營衛的方藥?為什么補益腎虛要腎陰腎陽兼顧?等等。還有一些原則的問題,如中醫學講的“陰陽對立”與一般哲學中講的“對立”或“矛盾”有何差別?在如今的醫院中普遍使用各種儀器、試劑檢查疾病的情況下,中醫傳統的“四診”還有無價值?等等。對這些問題,教師應采取有啟有發或啟而不發的方法,或讓學生在課堂上作出回答,或教師自問自答,還可以在提出問題后先不要求即刻回答,待學生在課下醞釀討論之后給出答案。
二是運用圖表形象地說明問題。例如,講虛熱與實熱的區別,實熱是感受陽熱之邪(如風邪、熱邪、火邪等)或本身機能使病理性亢奮所致的癥狀。陽的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絕對亢盛,則表現出“陽勝則熱,陽盛則陰病”的證候,出現發熱(高熱)不惡寒、煩躁、口渴喜熱飲、面紅耳赤、痰黃稠、腹痛拒按、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大等一系列實熱證的表現。虛熱則由于體質較弱(先天或后天不足)或久病傷正,導致陰液受損,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變化。而陰的缺少不足于有效地制約陽,導致陽增多,出現相對亢盛,也稍有高于正常水平。因陰不足而生內熱,出現低熱伴顴紅骨蒸、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一系列虛熱證候。上述情況可結合圖1說明:
三是強調記背。學習《中醫學基礎》課,有些知識是必須要求學生熟記背誦的。如主要的五行配屬、五行生克關系、五臟的主要功能,等等。記背這些知識便于以后在實踐中應用并可逐步加深理解。此外,記熟《中醫學基礎》的章節目錄標題,也能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中醫學的整體輪廓,有利于抓住綱領,統率全部內容,承前啟后。
參考文獻:
[1]彭勃,梁華龍.關于中醫學基礎課程設置的思考[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10(5).
[2]潘衛英.中醫學基礎教學中愉快教學方式的探討[J].醫藥產業資訊,2006,7(3).
[3]黃偉貞.中醫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3,(S1).
[4]張慶祥.中醫學基礎課程的優化與教學實踐的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4,6(22).
[5]張梅霞.關于醫療實踐教學質量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0,16,(2).
作者簡介:
張陽兒(1981—),女,碩士,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助教,主要從事中醫基本理論、方劑與中成藥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