莦業葵
摘 要:高科技是在傳統技術之后出現的對人類生活有著重大影響的技術群體的統稱。面對著傳統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它高倍關注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與傳統技術相比,高科技必然包含著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闡明高科技的這些特點,分析高科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對于我們貫徹科學發展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科技;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N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058-02
一、高科技的可持續發展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在1987年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交《我們共同的未來》時提出,之后在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第15屆理事會通過的《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中明確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子孫后代滿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道路。高科技是在傳統技術之后出現的,面臨著人類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它必然高倍關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以不同于傳統技術的技能、手藝、經驗來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們通過對比高科技與傳統技術的理論原則與生產特點,將發現高科技必然蘊含著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尊重自然”的價值理念。傳統技術的默認前提是: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可供人類無償使用和任意使用;大自然接納廢物的能力也是無限的,人類可以把不需要的東西扔給自然界。依據這樣的前提,人以統治自然為指導思想,以人類中心主義為價值方向,以人的利益為尺度,以技術為中介,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以實現自己的利益。這種思想導致了以下的行為:(1)把自然界作為可以隨意索取資源的倉庫,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向大自然索取越來越多的資源,并以誰索取得更多來衡量人的價值;(2)把大自然作為可以隨意排放廢物的垃圾桶,向環境排放日益增多的且對生命和自然過程有害的廢棄物。這些行為使得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迫使我們今天不得不面對著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因而傳統技術的價值理念是“反自然”的。高科技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價值方向。它的前提是: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需要有償使用;自然環境消納廢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自然凈化能力有閾值),需要保護環境。因而它的價值理念不僅包含經濟發展的取向,而且包含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取向;它不是以現代人的利益為唯一的尺度,而是以既滿足代際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態平衡為尺度,也就是說要兼顧當代人的、子孫后代的利益以及地球上其它生命的利益,以“資源共享”的原則合理處理這三種利益關系,實現人與自然發展共同進化。因而高科技的價值理念是“尊重自然”,與傳統技術相比是先進的思想。
2.系統的自然觀。傳統技術的自然觀是機械論和還原論。它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集合體,由許多可以分割的構件所組成。人們對這些構件逐個地加以研究,而不去考慮或忽略單個構件的自然的或歷史的聯系,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世界。“人的身體是一架鐘表,不過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極其巧妙的鐘表。”[1]20“整體的運動是所有部分運動的總和。”[1]21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人們運用還原論的分析方法去認識和研究這些構件,從而得到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傳統技術就是在這種知識背景下,以物理學和化學為基礎產生的。隨著科學的縱深發展,機械自然觀已被否定。20世紀的自然科學從微觀和宇觀領域向機械自然觀發起了猛攻,從而產生了“突現進化論”、“有機哲學”、“過程哲學”、“系統哲學”、“一般進化論”等全新的自然哲學。[1]25這樣我們就逐漸拋卻舊的機械自然觀,形成新的自然觀——系統的有機自然觀,如實反映出自然界本來是普遍聯系的。“不僅整個自然界是一個系統,而且自然界的每一個客體都是一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組成元素,這些元素之間都存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出現組成元素所不具有的整體性質和整體功能。”[1]84“不但天然的事物是物質系統,而且人工的事物即人化自然也都是物質系統。不但無生命自然事物是系統,有機生命的存在更是以系統的形式而存在。”[1]85高科技正是在系統自然觀的指導下,以生態學和現代生物學為基礎產生出來的,而不是以傳統物理學為基礎。它是跨學科的產物,能夠彌補傳統技術的缺陷。
3.技術的整體性。傳統技術主要是單項技術。它來自傳統科學技術以及傳統社會物質生產的分化、專門化的發展,這種技術不僅是分化和專門化的,而且是簡化的。它完全根據人的法則產生,單純從人的利益出發,甚至反映人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它具有可分割的單一性。高科技是綜合技術。它從模仿自然本身的特點產生,不完全從人的原則出發,而且把自然的原則(生態規律)應用于工藝學。它不僅在一個生產企業內部以綜合技術為基礎,而且在整個社會亦是如此。它具有不可分割的整體性。
4.綜合優化的組織原則。傳統技術依據它的上述理念和性質,為了更快地實現經濟增長,它的組織原則是線性的和非循環的。因為傳統物質生產以單個過程最優化(生產單一產品最優化)為目標、而線性、非循環的工藝是最簡單的、最省的,這樣它就成為傳統技術的主要原則。高科技的出發點不是以單個過程最優化為目標,而是以人與自然整體最優化、企業的綜合生產最優化為目標,因而它的技術組織原則是非線性的和循環的。它從某一個環節或單個過程來看可能不是最省的,但從整個生產過程看,由于實現整體最優化因而是最省的。如果用一種簡單的模式表示它們的區別,那么傳統工藝運行的模式:“原料——產品——廢料”;高科技工藝運行的模式是:“原料——產品——剩余物”。[2]
5.可持續生產的技術。高科技由于模仿自然本身的特點,通過資源(原材料和能量)的多層次利用,物質從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在工業系統中不斷循環,以廢物最少化的方式完成生產。因而它是高效率、高產出和低污染的。在這樣的生產過程中,污染被視為一種設計上的缺陷(在傳統技術那里,污染是自然的),即未充分利用某種可利用的資源,一旦出現污染,將在生產中被排除。因而它是有利于保護環境,是對環境安全的技術,是使生產可以持續發展下去的技術。[3]
二、高科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1.直接在開拓資源和環境保護領域運用高科技,將為解決人類困境開辟廣闊的前景。新材料技術是高科技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比傳統材料性能更加優異的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建筑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多種材料,并使材料朝著高功能化、超高性能化、復雜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而且也為人類解決自然資源短缺問題開辟廣闊的道路,大大拓寬自然資源的范圍。新能源技術是高科技的支柱。它將通過發展多元結構的能源系統和高效、清潔的能源技術以及各種節能新技術,直接參與解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的難題。生物技術是21世紀高科技的核心。它也將為人類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而大顯身手。它開展“基因革命”,為人類提供更多的糧食和生物資源;保存珍貴的稀有物種,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保持生態平衡等等。
2.高科技及由高科技為支柱的知識經濟將幫助人類走出傳統工業經濟的困境。其一,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將得到迅猛發展,并成為經濟的主導產業。在高科技的推動下,當代經濟變化最顯著的特征是,經濟正在向著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轉移。一大批包括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等在內的高科技產業迅速崛起,并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由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依靠的是高科技或知識密集型的“無形資產”,而不是嚴重消耗易于污染的硬資源。因此,知識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迅猛發展,并日益成為主導產業,其意義是無比重大而深遠的。這無疑又是一次新的革命。它不僅標志著,知識將成為財富的主要源泉,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而且也意味著,人們將逐步擺脫傳統的工業經濟及其由此產生的資源日益匱乏和環境嚴重污染的困境,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二,傳統的資源密集型產業將日趨衰落并面臨重大的技術改造。隨著以高科技為依托的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產業結構將作新的重大調整。當然,知識經濟的到來,并不意味著工業經濟的消亡。正如工業經濟的興起,農業仍然作為基礎存在一樣。但是,在知識經濟中,傳統工業將經歷重大變化,特別是運用高科技對其進行重大的技術改造。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挑戰,大幅度地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實現高價值、低成本,并提供優質服務。因此,對傳統的資源密集型產業進行重大改造的過程,也是大大減少資源消耗的過程和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的過程。[4]
3.高科技搭建的信息交流平臺將使可持續發展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說今日人類所面臨的困境,在20世紀前只是少數先哲預言和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恩格斯);在20世紀中期只是少部分人的認識和吶喊(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R·Karson出版《寂靜的春天》,1968年學者們在意大利首都成立“羅馬俱樂部”進行人類困境的研究并出版了《增長的極限》,1972年聯合國召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并通過《人類宣言》);那么在20世紀后期至今,借助高科技搭建的信息交流平臺,國際社會已廣泛達成“人類需要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一共識,提出可持續發展觀,并且在聯合國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在政策法律上體現這一理念。進入21世紀以來,高科技搭建的各種信息平臺更是讓越來越多的地球公民深切感受到當今的人類困境,從而在觀念上和行動上支持可持續發展。可以說,當這種觀念在整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并深入人心的時候,那么,人類擺脫資源和環境危機的目標為其不遠了。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科技蘊含著可持續發展內涵。而可持續發展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所以,大力發展高科技,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乃至于落實科學發展觀,都具有巨大的意義。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益處和弊端是相生的。高科技擁有高的建設能力,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造福于人類的同時,也有著同等高的破壞能力。
參考文獻:
[1]張華廈等.現代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20,21,25,84,85.
[2]陳筠泉等主編.新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M].科學出版社,2000.
[3]童天湘主編高科技的社會意義然辯證法研究[J].1999,(10):44-49.
[4]孟建偉.論高科技的人文意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