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麗
摘要: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方式和認知現象在語篇中尤其是政治語篇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政治隱喻通過對詞語和結構的選擇,可以起到銜接和連貫的作用;通過其框架功能以及其對民眾的價值觀和情感的掌控,政治隱喻還能起到游說的作用。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觀為理論基礎,嘗試性的探討隱喻在政治語篇這種特殊文體中的特殊語篇功能。
關鍵詞:隱喻;概念隱喻;認知; 政治語篇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199-02
一、引言
隱喻一直是專家學者們所關注的一個話題,其研究的歷史已長達兩千多年。傳統理論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它可以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隨著對隱喻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有關學者逐漸認識到隱喻不僅與語言有關,而且它作為一種認知模式也與邏輯思維有關。Lakoff(1980)認為,“我們賴以思考和做事的日常概念系統,其本質主要是隱喻的。”[1]隱喻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它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宗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本文所涉及的隱喻概念主要是指廣義的認知意義,而不是狹義的修辭意義。從認知功能上劃分,隱喻可分為概念隱喻和派生隱喻兩大類。概念隱喻是指用一種概念對另外一種概念進行比擬闡述,成為人們可以接受的或熟知的概念或模式,以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這種模式或概念進行思維或行動。而派生隱喻,顧名思義,即是由概念隱喻派生出來的隱喻。例如,1993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他的第一次就職演說中曾多次用到“renewal”、“testament”、“summon”和“scared”等宗教用詞匯。很明顯,這些詞匯源于同一個概念隱喻Politics is religion。眾所周知,在西方社會,宗教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而普通大眾很少接觸復雜的政治事件,政治活動常常不是平常百姓所能了解的,因此,這一論斷有助于人們透徹地了解政治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復雜的政治事件能夠貼近大眾。
美國當代政治學家Graber(1993)曾指出,政治交流是“政治的血液或母乳,因為這種交流使他們能作為一個整體活動,從而連接了社會的各個部分。”[2]而這種交流主要是通過隱喻實現的。對于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功用,我們可以以美國當代政治語篇為語料進行分析。
二、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銜接、連貫作用
認知隱喻主要是指兩個概念域或認知域之間的結構投射,即從原始域到目標域的結構投射[3]。隱喻既是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同時在語言的運用過程中還起著重要的銜接作用。隱喻的銜接方式不是顯性的、表層的,而是隱性的,它借隱喻機制的構成要素的前后關聯性而將語篇銜接在一起。在政治語篇中,隱喻銜接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概念隱喻通過對詞匯的選擇在語篇建構中起到銜接作用;概念隱喻通過對結構的選擇在語篇建構中起銜接作用。
(一)隱喻對詞匯的選擇
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有時某一隱喻的用法可以構成一個語篇的基調,然后通過對詞匯的選擇,其喻標意義得以從不同角度進一步被細化、深化,這樣就從語言使用的深層意義上將語篇銜接為有機的整體。例如:
Today, we celebrate the mystery of American renewal. This ceremony is held in the depth of winter. But, by the words we speak and the faces we show in the world, we force the spring. A spring reborn in the world‘s oldest democracy , that brings forth the vision and courage to reinvent America. When our founders boldly declared Americas independence to the world and our purposes to the Almighty, they knew that America,to endure, would have to change. (Bill Clinton,1993)
此例選自1993年克林頓總統的第一次就職演說,該語篇單位的主隱喻是“Politics is Religion”,而在此隱喻下的其他隱喻則是其派生隱喻。具體而言,“政治就是宗教”,這一論斷一方面體現了克林頓本人對政治有宗教般的熱情,另一方面又能激起民眾對政治的興趣,贏得他們的支持。更深而言,在此語篇單位中,連續出現了“renewal”、“reinvent”、“Almighty”等基督教用語,使該語篇在主隱喻的框架下成為一個銜接連貫的有機體。
(二)隱喻對結構的選擇
在語言的使用中,有時候隱喻可以構成一個語篇單位的主要結構框架,使整個語篇連為一體。例如: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be bold.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revitalize our democracy.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meet challenges abroad as well as at home. (Bill Clinton,1993)
以上三句話選自1993年克林頓總統的第一次就職演說中的第21、27和32段。在以上語句中,也體現了“政治就是宗教”這一概念隱喻。此隱喻把這幾個段落連貫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從“主位進程”[4]的角度,可以做以下分析:
To renew America, we(T1)①must be bold(R1)②
To renew America, we(T2=T1) must revitalize our democracy(R2).
To renew America, we(T3=T1) must meet challenges abroad as well as at home(R3).
注釋:①T指主位,即Theme②R指述位,即Rheme
從主位結構上來講,上述語句符合持續型主位的格式,用圖表示即為:
從上圖不難看出,概念隱喻“政治就是宗教”這一框架下的結構形式使上述語篇單位的各語句間建立起前后緊密銜接的關系,從而獲得了連貫的意義。
三、隱喻在政治語篇中的游說功能
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參與國家事務,改造社會。隱喻作為人類的一種認知現象,頻繁用于政治宣傳,服務于某種政治目的。同時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是不同領域里的投射。這種投射包括情感的移就,即把對某事物的情感向其它領域轉移,以達到說服別人的目的。在政治語篇中,人們往往會在某個隱喻所激起的情感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一個政治觀點。隱喻的游說功能經常通過其框架功能以及對民眾的價值觀和情感的掌控來實現,美國的許多政治語篇就充分利用了隱喻這一功能。例如,在第二次海灣戰爭前夕,小布什發表演講來表明其政治立場,把美國置于既是受害者又是英雄的框架中,而同時又把薩達姆定位為獨裁者。小布什的這次演說中,處于中心地位的主隱喻為“A Nation is a Person”[5],他多次把伊拉克概念化為一個人——薩達姆,小布什也據此宣稱:對伊戰爭并不是針對伊拉克人民,而只是針對薩達姆一個人。大多數民眾也接受這一觀點,他們認為“薩達姆是個暴君,我們必須阻止他的獨裁行為”。事實上,布什政府是在借此隱喻來掩蓋他們的侵伊罪行,使人們覺得他們對伊拉克投下的數萬枚炸彈只落在了薩達姆一個人頭上。
由此可見,概念隱喻 “A Nation is a Person”是極有游說性的,它在其它國際政治事務中也很常用。既然國家被比作了人,和人一樣,就會有友好型的國家、不友好的國家、流氓無賴型的國家。在這一隱喻的掩蓋下,美國等超級大國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對所謂“不友好的國家”和“流氓無賴型的國家”進行制裁、打擊、甚至赤裸裸的軍事入侵。此外,在國際政治事務中,概念隱喻“A Nation is a Person”還經常派生出以下兩個隱喻“A Nation is an Adult.” 、“A Nation is a Child”。被比作“小孩”的國家是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而被稱為“大人”的國家則是指發達國家。在這兩個隱喻的掩蓋下,發展中國家要聽從發達國家的命令、接受發達國家的領導就像孩子要聽從家長的教導一樣理所當然了。
顯然,不同的隱喻代表著人們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可能會對政府制定政策造成影響,或可以用來采取某項措施制造輿論[6]。美國政府正是利用這一系列措施來指導其外交思維與行動,為其對外政治、經濟、軍事行動的順利實施尋找法理上的依據與道義上的支持。
四、結束語
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的語言觀為基礎,探討了隱喻在政治語篇建構和理解過程中所起的銜接與連貫作用;而且,作為一種認知模式,隱喻能影響人們對政治語篇及其觀點的理解,有助于讀者產生理想的認知效果,起到了游說的作用。對政治語篇中的隱喻進行細致分析,有助于我們更深入的研究隱喻的各種功能,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隱喻。
參考文獻: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Graber,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M].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1993.
[3]盧衛中,路云.語篇銜接與連貫的認知機制[J].外語教學,2006,(1):13-18.
[4]黃衍.試論英語主位和述位[J].外國語,1985,(5):32-36.
[5]Lakoff,G. Metaphor in Politics[M].Chicago: Chicago Up.2002.
[6]束金星.隱喻與政治[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1):10-14.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