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松 達式冕
摘 要: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面對居高不下的就業壓力,就如何培養實用型機械類人才,本文從推進教學體系改革、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行探討。
關鍵詞:就業壓力;市場需求;實踐教學;實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8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7-0264-02
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611萬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52萬人,預計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仍將逐年遞增,到2010年達到700萬左右。而近兩年還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約有480萬人,導致2009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此外,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惡化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公司企業紛紛倒閉,即使幸存的企業,也大幅裁員,對人才的需求萎縮,使得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一、機械類人才需求現狀
盡管近幾年機械行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但由于機械行業的重要性和龐大規模,仍然需要一支龐大的專業人才隊伍。根據2009年春季人才交流會反饋的信息,在制造業中,人才需求集中在技術、生產、管理等三大崗位,占崗位總量的20%??傮w看,中高級技術人才吃香,包括有操作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員,以及機械類工程師、數控機床操作師、模具設計師等中高級技術人才。據了解,高級數控機床操作師、半導體技師以及模具制造師等高級技術人才成了企業爭搶的對象,許多企業對這類人才進行了工資、福利等各方面的保護。而根據國家勞動部門統計,在我國7000多萬技術工人中,高技能人才僅占4%,而企業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調查還發現,企業當前最急需的機械類人才前3位依次是:營銷、高級技工和高級技師。雖然目前機械行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境況不佳,但經過企業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與人力資源的配置優化,全球制造業的重新洗牌及經濟的回暖,定會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經濟效益也會逐步回升。
二、實用型機械類人才的培養要求及面臨的問題
針對目前人才需求的現狀,實用型機械類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和造就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其表現為掌握機械制圖、機械設計、機械制造和數控加工等過硬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電工、電子、微機原理與控制技術、機電傳動知識和計算機應用基礎,計算機應用軟件(CAD/CAM,PROTEL等)操作技術知識;具有數據編程、數控設備操作、維護和技術改造等崗位技能和數控技術專業的綜合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適應機電制造和機械產品加工行業的生產、管理、技術改造等工作需要。此外,還要求畢業生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身體及心理素質;能閱讀本專業的英文技術資料,掌握英漢互譯專業技術資料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和高校畢業生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等自身特點,目前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有效需求有限,僅占新增崗位的22%,高校畢業生總人數增加,而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卻降低22%, 高校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在勞動力供求總量矛盾尖銳的同時,勞動力素質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的結構性失業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專業趨同現象嚴重,教學內容比較陳舊,專業教材形式單一,實踐性教材非常有限,甚至有些還脫離生產實際,導致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企業尚需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學生進行培訓,加大了企業的用工成本,以至于許多企業不愿意招聘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教學體系改革
(一)推進課程改革,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專業設置相互間的分工和配合,它是教學計劃的核心所在。課程體系是否合理,之間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課程的設置必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反映社會對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反映當今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反映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需要,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身心的全面發展和個人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同時,教材內容要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并注意及時跟進先進技術的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依據“加強基礎、拓寬專業、強調應用”三個原則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凹訌娀A”是指重視學科基礎建設,如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以及專業基礎等要加強,只有這些基礎夯實了,才能達到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且有利于學生知識更新與繼續深造;“拓寬專業”是由現代工程實踐呈現知識的綜合性和技術的交叉性所決定。就制造技術領域來看,學科交叉是先進制造技術發展的決定因素。先進制造技術不是指某項具體技術,而是一個綜合的系統技術,是傳統制造技術與基礎科學、管理學、人文社會學和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最新成果、理論、方法有機結合產生的適應未來制造的前沿技術的總稱。它將發展成為集機械、電子、信息、材料和管理等學科于一體的新興交叉學科;“強調應用”就是強調工程應用能力教育,是實用型本科對培養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所在,要求學生畢業后迅速適應崗位工作,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強。
(二)開展網絡課程教學
現階段多數高校機械專業教學方式單一,無法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教學形式多樣、形象直觀、便于理解等特點。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空白,我校開發了網絡課程綜合平臺,采用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CAI課件,將CAD/CAE/CAPP/CAM等計算機輔助CAx技術及其相關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滿足“質量工程”提出的特色專業點建設、精品課程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多種模式教學過程和環節信息化支持等方面的要求,為學生營造一個教學互動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具有交互性的環境下進行構想,自主發揮、自主設計、自主驗證,同時掌握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的方法與技巧。
四、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實現人才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因此,加強高校實踐教學環節,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要緊緊把握這一發展趨勢,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探索推進實踐教學改革,進一步明確實踐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建立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
(一)構建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要求以及本學科專業對知識結構、能力培養的需要,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提高融為一體,構建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創新活動等四方面內容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根據學科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就業素質要求不斷優化、更新實踐內容。在橫向上加強學科間知識的融合,防止教學內容的趨同與交叉;在縱向上將實踐教學整合為基本技能訓練、應用能力培養和創新能力開發等三個模塊,使實踐教學內容既符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研究性、實用性。通過多層次的實踐教學,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二)建設高質量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
基地建設是實踐教學的基本條件,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證。因此,建設具有良好條件、能夠再現工程環境的工程訓練中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工程訓練中心的建設上,我們投入大量財力建立了數控中心、現代制造技術、CAD/CAM實驗室,使應用型本科機械類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基本能夠滿足工程素質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需要,圍繞基本技能、專業工作能力、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三個層次開展的各模塊實踐教學。在數控技術、特種加工、CAD/CAM等方面具有行業先進水平、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機械類學生工程實訓環境,滿足了教學、科研、技術服務的需要,形成了培養制造技術領域和工業控制領域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特色。通過在工程訓練中心的實習,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得到協調發展。此外,為使學生獲得生產現場的直接經驗,為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必須面向市場,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加強與企業的合作,讓學生了解未來職業的內容、性質和特點,使學生一出校門就與大公司的工作平臺直接接軌,避免“紙上談兵”。而且,企業的參與極大地增強了實踐基地的輻射作用,很好地發揮出基地技能培訓和職業資格鑒定的作用。
(三)廣泛開展科研訓練和科技活動
學校制訂了《南京理工大學關于本科生開展科研訓練活動的規定》,把本科生的科研訓練納入日常教學工作,2002年起設立了大學生科研訓練基金,資助大學生開展科研訓練活動,學校對指導學生進行科研訓練的教師給予教學工作量,對取得突出成績的予以獎勵;對參加科研訓練的學生,在完成研究任務,提交研究報告后,可獲得第二課堂學分。同時讓學生以團隊形式參與企業的科研開發項目。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科研訓練的順利開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素質。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思想素質、結構合理、相對穩定、兼具教師和工程師素質的“雙師型”專業師資隊伍。
1.鼓勵和支持現有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師到培訓基地進行短期培訓和進修,及時掌握機械專業的前沿知識和技術,了解專業技術的發展新動向;經常派教師到對口企業學習和掛職鍛煉,在專業崗位上接受實際訓練,向一線的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學習,掌握生產和工藝過程的特點,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能力和研究、分析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實踐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2.從企業聘請生產、管理一線的經驗豐富的專家、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課教師和實踐課、校外實習指導教師。
3.加強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合作與交流,聘請外籍教師來校任教,同時委派優秀教師出國學習,吸取國外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技術知識,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1]楊峻峰.優化課程教學改革,強化應用能力培養[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5,(1).
[2]黨躍軒,李洪智,康維新,李偉.應用型本科機械類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冶金教育,2006,(2).
[3]方淑榮,史勝輝,盛明.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提高高校教育質量[J].黑龍江教育,2007,(9).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