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潔
摘要調解制度成長于我國傳統的“和合文化”背景下,對于我國構建和諧社區具有重大意義,它是我國糾紛調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對社區調解所面臨的問題做了簡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以促進社區調解工作的規范化和程序化,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制度。
關鍵詞人民調解 制度建設 完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D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156-01
一個社會的糾紛解決機制,應該是多元且有效的,縱觀全球,在傳統的訴訟機制之外,還有另一種非訴的糾紛解決機制對其補充,即ADR機制。當今世界ADR已經成為法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我國ADR機制的建立尚在起步中,在追求和諧與穩定,崇尚對話協商的價值觀指引下,我國的人民調解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現階段,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人民調解因其手段平和、快捷、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而得到重視并不斷創新完善,但目前在公信力、辦事效率、服務態度、人員構成和法律素養等方面仍有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
一、大力加強調解員的職業化水平
當前,各地開始大量重視提高調解員的文化素質,招聘律師乃至教授擔任調解員,人民調解員朝高學歷發展,但人生經驗卻沒能夠得到充分保障。人民調解是一項將法律與情理相結合進行說服的工作,它要求調解員具有優秀的說服能力,而要滿足這一要求,調解員必須同時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一定的知識儲備。社區人民調解不同于法院審判,不應當簡單的適用法律,美國著名的大法官霍姆斯曾經說過:“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不在于邏輯。”長期以來,我們的大陸法律思維都是簡單的三段論演繹,將我們所有的思維都框在了法條內,一旦遇到一些新的事物,不能用現行法去解釋,當人民調解這個“東方經驗”越來越被世人所重視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對這一本土資源做理性分析,從而更清晰的看到運行它需要的條件和其與現實中國結合的模式,理解其價值,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只有這樣,這棵“經驗”之樹才能常青。
二、建立各種調解制度的交流平臺
在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加劇了社會陌生程度,這也給人民調解帶來了較大的難處。雖然人民調解在大城市社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根基,但其民間調解的性質決定了其能力范圍的有限性,這就要求人民調解制度不斷變革以適應社會轉型時期所呈現的利益多元化的特點。建立一個各種調解機制聯動的平臺就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信息聯絡,在復雜的案件中共同調解。實施“聯動調解”實踐表明,調解在社區適用于一些時間長爭議大的糾紛,如物業糾紛。糾紛解決方法主要分為判斷型、教化型、交涉型和治療型。在現階段社會糾紛中,隨著城市陌生社區的形成,更適合用教化型和治療型的調解方式。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機制。同時規范人民調解與治安行政調解銜接機制,探索建立人民調解與多種行政調解相銜接工作機制。”
三、建立專業性調解委員會
專業化調委會針對性更強,不僅整合了社會資源,而且通過專業人士和相關力量的介入,也提高了調解的質量與效率。特別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采用人民調解這種糾紛解決的辦法天然的就包含了法律的道德互相結合共同作用的巨大空間。但人民調解應該在重視具有專門性的經驗和法律素質的人才的同時,更注重挖掘民間自治組織和社區中的有應對專業型糾紛知識的人員。
四、加強人民調解的經費保障
財政部司法部〈關于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經費保障的意見〉的通知加大了對基層社區人民調解經費的保障力度,現階段我們應以其為契機,發揮調解機關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將人民調解的工作經費、調委會工作補助經費、人民調解員補貼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保證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開展人民調解個案補貼試點工作,根據調解糾紛的數量、質量及難易程度,對調解員實行以獎代補,有效地調動人民調解員的積極性。
五、規范人民調解在委托調解的作用, 協調人民調解與法院調解的關系
在當前社會大眾化的司法改革的趨勢下,人民法院為了減少上訪率,對當事人的訴訟大量的實行調解,有些法院甚至凡民事案件必進行調解,出現了100%的調解率。法官由于其自身經驗和知識構成的局限性,在調解方面不具有比較優勢,實踐中司法調解經常出現“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以拖促調”式的調解,嚴重損害了法律的尊嚴。法院在調解案件方面并不具有優勢,調解的工作應該由更為專業性的調解組織承擔,如部分社區糾紛可以由社區人民調解來分擔。但中國現階段實行的委托調解制度,既沒有立法層面的指導,也缺乏實際操作層面上的規范體系,這就造成委托調解的具體適用很不規范。
目前,應從立法和實踐兩方面加強對委托調解的規范。在中國沒有預審法官制度的前提下,可以發揮立案庭對案件的分流作用,對標的較小、矛盾較輕、法律關系較為清晰、倫理性強、規則要求弱的案件進行委托調解。
委托調解必須尊重當事人的意見。在關于委托的自愿性問題上,自愿包括過程自愿和結果自愿。在程序上不用過分尊重過程自愿,更無需取得雙方當事人同意才能委托調解,尊重這種自愿性,可能將這種自愿簡單化,影響委托效果。委托調解側重的應是結果自愿。這樣不僅能夠從法院分流出更多的簡單案件,減輕司法負擔,也可以降低不規范的法院調解對司法權威的損害。更重要的是,通過社區進行調解解決矛盾糾紛,可以將矛盾控制在萌芽階段,提升人民調解的地位,同時起到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
現階段應強化社區人民調解在解決社區糾紛當中的作用,將法院的調解功能大量的分立出來。這就要求人民調解制度不斷與時俱進,提高自身公信度,使社區人民調解真正達到心服口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范愉.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范愉主編.ADR原理與實務.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