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峰
摘要安全執政是指執政黨在對國家權力的行使過程中沒有危險、不受威脅,是執政體系良性運轉的狀態,是鞏固其執政地位的要件之一。執政安全具有相對性、時變性和全局性。加強我黨執政安全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政治安全,健全執政的制度體系;加強經濟安全,增強執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加強文化安全,夯實執政的理論基礎;加強社會安全,營造良好執政環境。
關鍵詞內涵 問題 安全執政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10-01
安全執政是加強執政黨建設的基本內容之一。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深入研究和汲取國外執政黨在執政安全方面的經驗教訓,分析影響我們黨執政安全的主要問題,從而提出黨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領域的執政安全思路顯得尤其重要。
一、安全執政的內涵
安全執政是指執政黨在對國家權力的掌握、控制和行使過程中沒有危險、不受威脅,是執政體系良性運轉的狀態,是鞏固其執政地位的要件之一。掌權安全主要是指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是否受到其他政黨的挑戰和威脅。西方國家大多實行兩黨或多黨競爭制,所以,掌權安全是西方執政黨執政安全中最重要的內容。我國實行的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黨的執政地位不僅是歷史形成的,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長期選擇,并得到各民主黨派的擁護和支持。因此,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們黨掌握國家權力的安全度很高。控權安全是指執政黨能否將權力真正控制在自己手中,防止權力流失。
我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實行一院制而不是西方式的兩院制,并且在憲法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執政黨,我們黨構建了比較完善的權力體系,在控制國家權力方面安全度也非常高。用權安全是指執政黨在行使國家權力的過程中能否符合人民的意愿、利益和要求。用權安全涉及到政治事務、經濟和文化事務、社會事務等方方面面,執政風險之大可想而知。如何用好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家權力,確保執政安全,是我們黨必須面對并且應深入思考的緊迫問題,用權安全是我們黨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執政安全問題。
二、我黨的執政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黨執政50多年來,十分重視掌權安全和控權安全,并且安全度很高。但是在用權安全上受蘇聯模式影響,以及自身執政經驗不足,導致執政的全局性意識薄弱,靈活度不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黨的執政風險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安全領域顯得尤為突出。
政治安全領域面臨的問題是:第一,各種敵對勢力一直在利用所謂的人權、民族、宗教和臺灣、西藏、新疆等問題,干涉我國內政,破壞我國的政治安全。尤其是臺灣問題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我國的經濟、文化、社會安全,而且會導致黨出現執政危機;第二,嚴重的腐敗現象是政治安全領域中的突出問題。“權力的腐敗問題是世界上普遍的問題,就像惡性腫瘤一樣,對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構成嚴重的威脅。”
經濟安全領域面臨的問題是:第一,由于長期實行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資源能源壓力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制約經濟增長的因素日益復雜;第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東西部地區、城鄉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帶來的予盾,經濟多元化引起的利益多元化與現實利益表達機制的沖突等問題。這一切直接影響到黨執政的合法性、有效性。
文化安全領域面臨的問題是主流意識形態在實用主義面前自我消解,說服力和包容性減弱。加之西方敵對國家對我國長期進行的文化滲透,極力消融兩種意識形態的差別和對立,以抽象的所謂全人類利益的觀念淡化黨的觀念和國家觀念,利用新聞影視媒介和網絡作為載體,影響著民眾的價值觀、道德準則、法律意識和社會心理等。
三、確保我黨執政安全的思路
健全執政的制度體系。通過法治積極推進中國的民主憲政思想,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西方執政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其制度性功能強,擁有科學的制度和規范,特別是民主制度、憲政制度和其他科學的執政規范。
加強經濟安全,增強執政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執政的有效性實質上就是指國家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執政的合法性則是指民眾對現存的政治秩序和政權的信任、支持和認同。加強經濟安全,增強執政的有效性,這是執政黨擁有執政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礎,直接關系到民眾對執政黨的認可和信任。
加強文化安全,夯實執政的理論基礎。加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研究,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完善執政的理論體系,增強其說服力和包容性。揚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承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民胞物與的博愛情懷,君輕民貴的民本主義、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容品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等等。這些優秀的文化成果,不僅是現代化必須繼承的寶貴的精神遺產,而且其中一些思想,還是醫治西方社會弊端的良藥妙方。
注釋:
王長江,姜躍.世界執政黨興衰史鑒.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
徐晨光.執政黨執政安全多維探究.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