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專 譚 卉
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它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針。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缺失也是當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從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出發,淺析了高校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問題。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網絡;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2-0236-02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黨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它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嶄新的指導觀念、工作方式和探索思路。在當今復雜而多變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信仰迷茫、誠信荒蕪、情感冷漠、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等棘手問題,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網絡虛擬世界中更是充斥著各種無孔不入的不利于青年成長的因子,網絡道德的缺失在大學生群體中日益凸現,也成為當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網絡道德就是指“在網絡活動中,網絡活動主體能夠從尊重人性、社會和諧以及網絡技術特點出發,尊重科學,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維系的,調整人和人、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并以善惡觀念來進行批評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缺失具體表現在利用網絡散布虛假、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的信息,侵犯他人隱私,竊取資料,制作和傳播電腦病毒,在網絡上使用不文明語言等等。網絡道德意識的缺失不但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形象,也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難性,網絡道德建設迫在眉睫,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為我們如何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提供了思路。
一、不斷適應新形勢發展,進一步規范網絡道德教育實施內容
科學發展觀是根據中國當前的實際,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中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為了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而提出的,它是一切從實踐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的現實反映,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所以根據現階段中國網絡道德教育的現狀,必須進一步規范網絡道德教育實施內容。毋庸置疑,中國網絡發展的突飛猛進與網絡管理的相對滯后形成了鮮明對比,很多的網絡法規仍需完善。特別在高校中,網絡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政治教育體系中仍處于較為薄弱的環節,無論是在制定上還是行動上仍然跟不上形勢的變化,一些較為全面的實施內容還未在學生手冊上有所體現。所以面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問題,要規范網絡道德的實施內容,用它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它是網絡道德教育的基礎。例如,美國計算機協會為其成員制定了倫理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包括要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避免傷害他人;要誠實可靠;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視行為;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尊重知識產權;尊重他人的隱私;保守機密等內容。在高校中我們也應根據大學階段特征,制定較為成熟和全面的網絡文明行為規范,包括相應的關于網絡違紀的處理方法,增強高校網絡道德規范的強制性和約束力。
二、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觀念建設。強化大學生全面發展理念
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特別是對于當代大學生,網絡已經根植于他們生活中每一個細胞,他們是網絡文化的參與者、接受者、創造者,他們把自己的情感表達、思想涌動、生活狀態都直接或間接地融于網絡世界中,網絡生活已經越來越與他們的現實生活相重疊。而在這個自由、開放、虛擬的空間內,現實世界的許多法規都被弱化,人的道德觀念也變得薄弱。由于大學生自身缺乏較強自控力,有的被網絡的絢麗繽紛所吸引而把相關的道德觀念拋之腦后,有的只圖自己一時的發泄之快,把一些不文明的行為看做是毫無影響的小事,有的甚至并未意識到這是一種不良行為,觸及了相關規范甚至是更嚴重的后果,這便是他們思想認識的盲區。另外,在他們的意識中把網絡當成了一個可過度自由使用和發揮的空間。正因為如此,使他們把網絡道德教育當做一種強加于人,被動接受的需要,認為它屬于一種非常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犧牲個性、泯滅思想的價值觀念,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特別當出現這種個體價值觀念與黨和國家價值觀念有些許沖突的時候,就應該犧牲個體的價值觀念,逆反心理也造成了道德教育受到他們的排斥。可見,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觀念建設仍是網絡道德教育中關鍵的一環。
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鮮明地指出,發展的價值尺度是“人的全面發展”,而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高校的網絡道德教育也理應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真正實現大學生各種能力的協調發展。而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觀念建設,培養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人格,也正是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學生網絡道德人格“是大學生在網絡生存中所具備的道德信念、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習慣的統一體,是現實道德人格的延伸。”因為網絡的開放性與自由度,對于人的道德意識便有著更高的要求,要求人在沒有監督和壓力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自身的崇高品格,實現自我過濾。而儒家的傳統人格培養對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念是有積極作用的,傳統儒家倫理思想向來十分重視道德人格的培養,比如“慎獨”是儒家學者提倡的自我修身方法,也是古今許多學者追求的道德境界,其本質是提倡道德自律,強調修養個體不完全依賴于外界條件的約束,而是將道德真正視做“為己”之事,能夠以堅定的道德意志和鮮明的道德情感立場,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行為進行獨立的自我分析、自我選擇和自我評價,將善的道德信念和行為貫徹始終。我們可以用這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因子塑造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品格,提高網絡道德認識,規范網絡道德行為,使大學生從內心深處意識到,個人的網上行為雖被染上了虛擬色彩,但個人要對自己行為后果負責,使他們做具有高度責任意識的網民,這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網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另外,我們也可以組織開展一些豐富的業余活動,特別是可安排一些網絡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學習制定“網絡文明公約”、開展德育網頁評比、向學生推薦名網站、開展網上道德講座等,在豐富的課余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認識到網絡道德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可以積極開展網絡以外的實踐活動,塑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來有效地抵制網絡對青少年的誘惑,增強其對不良信息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實現他們網絡道德觀念的轉變,就可避免許多網絡道德問題。
三、堅持“以人為本”。提高網絡道德教育水平
科學發展觀核心思想是“以人為本”,在高校學生工作中就是要“以學生為本”,就是要以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教育
出發點和歸宿點,以滿足大學生正當而實際需要為教育開展的方向和內容,但這種教育理念尚未普遍確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經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們宣泄不公、發表自我看法、掌握資源的重要窗口,網絡給我們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科技享受的愉悅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特別作為大學校園里的莘莘學子,有著“說”的本能、欲望和激情,而網絡便是他們接觸最多的平臺,在網絡上的言行已成為他們的標榜,而網絡上種種非道德行為也大多是他們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矛盾所引發的,網絡成為他們情感發泄、表達不滿、逃避現實的窗口。從這點上來說,教育者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個體自身價值和關注學生的人格獨立,提供平臺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看法,重視他們實際需求,走進他們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正確引導他們,有的放矢地對大學生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工作。
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很多觀念日新月益,教育者隊伍在這種情況下也應跟上數字化的發展。在網絡化發展的新形勢下,學校及有關部門也應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硬件配備和有關人員的網絡技術培訓,教育者隊伍既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論水平,具有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自覺維護這種價值觀和道德的責任感;深入了解網絡的特征,能熟練地使用網絡,及時解決網絡傳播中的問題,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充分認識網絡在學生群體中所占據的位置,不斷加強網絡的監管技術,把網絡道德教育的執行落實到日常的學生工作中;同時更要具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把網絡道德規范的相關內容和網絡基礎知識相結合,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可以使網絡道德教育方法更多元化,更科學也更有效率。
隨著網絡在我們生活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網絡中的隱型公民也正發揮著自己不可忽視的力量,“周正龍華南虎假照事件”的爆發,雅虎網民就是那個有力推手,因此也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和嘉獎;“5·12”大地震時網民在網絡上傳達著他們最直接的愛國情緒,為死者祈禱,為生者祝福,他們也為救援工作提供著力所能及的幫助;胡主席甚至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網民交流,傾聽民間聲音,這一切都說明了“網絡公民”的崛起。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站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去檢視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工作,增強大學生的網絡法制觀念,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塑造一群具有崇高網絡道德的公民,創造一個更加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促進網絡道德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