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敏
高中地理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新教材無論從知識的編排上,還是從插圖的設計上、活動安排順序及活動方式上都體現出對學生能力培養、學法指導、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視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一種選擇性態度,是學習活動的自覺動力,是鼓舞和推動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個能動的過程。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經驗、認知規律等方面,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材料,從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實情、實物、實例入手,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動手畫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時空和地域因素的復雜事物表示出來。“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所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描述和看到現象來自己畫示意圖,實際上就是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把所閱讀的東西變成表象,然后將頭腦中的表象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學生要把語言描述變成表象,就必須對學習材料進行積極的加工。這種加工,不是簡單地記錄和記憶信息,而是要改動對這些信息的知覺,把自己所學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這樣才能產生一個理解。很顯然,學生畫圖的過程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畫出的示意圖,就是他們積極思維的結果。
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導學法
自主學習不同于自學。自學是沒有老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而自主學習有賴于教、學雙方的良性互動,需要教師經常組織、啟發、點撥、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途徑1:學會提煉規律
高中地理課上有關地理規律的內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緯度分布規律、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日變化、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規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海水溫度和鹽度分布規律、洋流分布規律、陸地自然帶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地質演變規律、城市演變規律等,如果能引導學生對地理事物進行空間分布、時間分布或演變方面的規律提煉,則有助于學生歸納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
途徑2:學會學法總結
要善于對習題進行歸類分析,細心揣摩答題思路,精心總結解題規律,認真解剖思維障礙,從而能夠得出每一類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題方法,從中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得到超越。
四、啟發思維方式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如果還能夠對地理思維能力和各種地理思維方式進行有意識的訓練,并不斷地引導學生思考,則能夠促使學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分析問題,在這種思維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發現思維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夠得到很快的提高,進而還有助于學生逐步擺脫僵化的思維模式,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習慣。
五、整合知識,建立地理認知結構
如果學生能夠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地理認知結構,無論對于其今后繼續學習地理知識,還是進一步解決地理問題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通過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形成地理認知結構,對于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然而這種思維對學生來講是極為有益的,可以說這種地理認知結構的建立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同時這一結構的建立過程就是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過程。靈活運用知識,建立知識線索,搭建知識間暢通聯系的渠道,從而能夠達到知識聯系緊密、思維培養深入的目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