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蘭
語文教學“最要緊”的“首要任務”是培養語感,更新語文教育觀念,將“語文教學由面向作為物的工具轉而面向作為人的學生,由旨在使學生獲得一種工具轉而以語感為突破口提高學生整個文化心理素質,從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呢?
一、重視語言積累,加強語言習得
語感來自積累。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等說法,可見語言文字的積累是學好語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一環。怎樣讓學生積極有效地投入到積累文字的過程中來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在黑板上設立名人名言專欄,由學生根據學號輪流上來寫自己喜歡的名人名言,把他們推薦給大家。
(二)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做好摘記。為了提高閱讀的效率,老師有必要在課堂教學中讀物的選擇、閱讀的方法等方面進行指導,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作品,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本篇課文有關的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加強語感實踐,體驗語言韻味
語感實踐就是讓學生接觸和使用具體的語言材料,通過聽、讀、抄、背、講和寫,對學生的感官反復進行言語刺激,使學生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逐漸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形成敏銳、準確、豐富的語言感受能力。它是獲得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加強語感實踐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課前說話
課前三分鐘說話,內容由學生自定,可以說說新聞,可以談談趣事,可以說一則笑話,也可以讀一篇佳作,還可以向大家推薦好書……不要小看這“課前三分鐘說話”,它對學生的語感培養起著很大的作用。
(二)重視課文朗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必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詠誦讀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中學課本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在教學中應解放思想,減少一些繁瑣的講解,刪除一些重復的練習,淡化一些知識的傳授,適當地引導學生吟詠誦讀,以觸發學生的語感。
三、加強語感分析,感受人文精神
語感分析就是讓學生在語感實踐中,就語言材料的內容、形式和感受過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斷,“分析語言的語境意義(或隱含意義),分析語言的使用”,加強語感分析能力的訓練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揣摩、品味語言
人們要獲得語感,需要對語言材料進行反復揣摩、品味,從而具備認知上的會意能力。每節課抽出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對精彩語句做點評極有必要。或由學生自己選擇精彩語句、語段作評點,或由老師圈定重點語句讓學生思考分析,或由學生質疑提問全班一起探討。不論哪種方法,教師都要善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理解句子的深刻含義。
(二)挖掘作品人文內涵,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摘自《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追求的教育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個性健全、人格獨立、對社會有用的人。人文素養是語文素養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文學、藝術、美學等。如何重視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這些素養的形成,需要語文教師有效的利用課程資源、文本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語言,挖掘文章蘊涵的有教育意義的人文內涵,讓語文教學閃射人性之光。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