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英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在實施教學預案的過程中,在教學事件的偶發時、學生的探索疑惑處、新舊知識的沖突處,若能把握學情,隨機進行有效引領,定能提高教學效果。
一、利用偶發教學資源,激發興趣
教例:
這是一節作文課,我發現學生無精打采的,還總是有意無意地去看窗外飄著的雨絲。我想:不如帶學生去欣賞雨景,或許能調動題目的興趣呢!于是,我帶領學生來到樓下,盡情地感受著這細雨所帶來的美妙享受。半小時后,學生們回到了教室,興奮地交談著各自的感受,笑著拿起筆在草稿本上寫了起來……
解讀:
這節作文課我沒有照預設的教案去上,而是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去賞雨。學生們動用多種感官,得到了真切的感受。還有比這更好的教材嗎?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而這些事件往往在教師的預設之外,是教師始料未及的。如果能機智地利用偶發教學資源,及時調整教學預案,適時引領,讓學生思維碰撞、情感共鳴,從而產生新的學習需求和興趣,就會使課堂教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把握教學契機,因勢利導
教例:
在學完《螳螂捕蟬》后,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吳王的大臣也太窩囊了!怎么不敢站出來勸他呢?難道沒有一個大臣是忠心耿耿的嗎?”見此,我讓學生再讀課文,對課文的語言進行分析。學生靜心默讀后積極發言。一個說:“我從‘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看出大臣們也曾努力過勸服。只是吳王很固執,下了死命令。”另一個接著說:“我從‘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中得知,如果大臣們不顧吳王的面子,極力勸阻吳王,結果也許會適得其反。”又一個學生振振有辭地說:“你們看,連吳王身邊的少年都能想辦法智勸吳王,由此可見大臣們更是忠心耿耿了。這從側面反映出吳王身邊有一個能團結、有遠見的智囊團。少年能勸阻成功是因為他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啊!”
解讀:
民主和諧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學生自主質疑的現象。那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了新舊經驗間的認知沖突,反映出學生正在積極思考。尤其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后提出的問題更反映出其由表及里的學習狀態。這時產生的問題更具動態性、深刻性和創新性。案例中我抓住學生產生的問題資源,經過激勵、點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把握住了教學契機。
這樣的學習過程是一種自我尋找、自我研究、自我發現、自我解決的過程。這一過程并不是教師與學生的單邊活動,而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多邊活動。我們要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然后通過有效地引領,放手讓學生通過獨立的思考、集體的交流來探究、釋疑。他們在寬松的氛圍中讓大腦積極思考,在思維的碰撞中讓智慧火花盡情閃耀,在激烈的探討中讓見解更加深刻、理性。
三、調整教學策略,培養能力
教例:
在教學成語故事《濫竽充數》時,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
師:(出示課題《濫竽充數》后,布置初讀任務。發現幾名學生沒有打開課本)你們怎么不讀故事呢?
生:陳老師在一年級時就給我們講過這個故事了。以后,我在學習和勞動中有偷懶、充數的情況,陳老師就會搬出這個故事來教育我。我聽了四年了,耳朵都起老繭了!
師:你懂這個成語了?行,你可以當老師了!那就請你講講這個故事,好嗎?
(學生將信將疑。)
師:要想當老師先要讀好這個故事。然后你就可以聯系陳老師教育你在學習和勞動中偷懶、充數的例子來講講這個成語的意思。等一會兒,老師請你教這首古詩。(學生確信后,興奮不已。他認真準備,課上得還真有模有樣,其他學生也聽得津津有味。)
解讀:
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水平是不一樣的,是存在著差異的。利用這一差異,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采用“讓學生當回老師”的策略,讓這些先懂的學生邁向更高的目標,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使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讓學生的激情與智慧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這樣做,也保證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以學定教”原則的指導下,在教師的有效策略的引導下,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水平、經驗儲備進行師生、生生互動的多邊交流活動,使課堂教學更有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樹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