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江
二十一世紀,將是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紀,每個國家都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這些挑戰歸根結底是在挑戰各個國家的教育。因此,我國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已明確指出:“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一要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思想,符合人的科學發展規律,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如何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呢?我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體會到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
學生既是教育的主體,又是教育的客體。學生是受教育者,在學校、教師和社會的教育影響下成長。多年的工作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主體精神的重要性。
現代社會對未來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來的公民應具有對祖國、對事業強烈的責任感、義務感;對科學、對真理有執著的追求;具有不滿現狀、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具有獨立自主地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和善于與別人協作、自尊自重、不怕困難的高尚情操。今天的學生是學校的主人,明天將是國家的棟梁,社會的主人。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使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和心理素質諸方面盡快適應時代發展,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
二、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大多數教師都能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造成學生對學習無興趣、無動力、導致學生成績差。那么如何做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呢?
1.引趣激情,誘發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內在的動力,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之者。”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質量。大多數學生都具有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住學生的這一心理活動特點。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地變換教學方式,使其靈活新穎,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興趣。
2.培養情感,愉快教學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大量的事實證明,學生對學習的極大熱情,可以提高學生智力活動的水平。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情感因素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和熱情關注的眼神,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產生對教師的尊敬和熱愛之情,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
3.鍛煉意志,貴在堅持
學生中多數人自制力較差,做起事來往往自己控制不住自己,這對學習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利用化學史的教學給學生講一些名人名家的故事,讓他們知道許多成功人士上學時的成績并非都是第一,有的甚至還被老師稱做“愚笨的學生”。可是為什么他們能取得成功呢?就是因為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對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
三、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或創新來自獨特的思考,來自有深入事物本質的大膽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這要求我們做到:
1.轉變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要培養學生的個性,開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勤于思考的能力,堅決摒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防止以教師的思維完全代替學生的思維。在培養學生定向思維、集中思維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鼓勵他們對教師固有的知識提出異議,讓他們用探索的眼光,創造性思維去探索他們未知的世界,逐步使他們形成勇于創新的良好思維習慣和品質。
2.給學生創造自由學習的空間
從當前的教育現狀來看,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課外自由學習的時間幾乎沒有。久而久之,學生愛好貧乏,缺少激情,學習成了他們沉重的精神負擔。為學生創造自由學習的空間,就是要從文山題海中把學生解放出來。老師在這方面應該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使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合理的開發。
為人師者,必須有一顆赤誠的愛心,一顆持之以恒的耐心,才能讓學生最終從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在行動上產生默契,為學生的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