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淑艷
一、針對新課程專題教學的特點從概念入手進行教學
必修(1)為政治史,共有8個專題。這就要求我們首先給學生一個政治史的概念,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應該說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各時代的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重點對它作過各種論述,但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定義,但教師如何能把它表述清楚也就更為必要了。
比如講中國古代的政治的時候要講出它和西方特別是古希臘的政治含義有很大不同。中國古代的政治很大意義上是君主和大臣管理和統治國家的活動。這種政治被宣揚為上承天命,因而施行善政才能上合天意,而惡政則違背天道,會受到懲罰。中國古代的政治貫穿了個人的日常生活,道德是衡量政治活動的標準。在這種政治下,缺乏制度上的規范,政治的運作更多依靠道德規范。講清楚了這一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輕松很多。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成為學習的主人
課程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成為學習的主人,是我們當前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特點是不刻意追求學科的完整性,并刪除了教材中那些繁、難、偏、舊的知識點,其目標就是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中落實基礎、突出重點,讓學生有自由表達、自我實現的機會。里克特說:“在課堂上,一名教師應該告訴他的學生怎樣看世界,教師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還要和他們并肩學習。”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在理解課標精神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宏觀調控,適時創設情境、點擊學生靈感火花,質疑設問,激發學生發散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處于最佳狀態之中。而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則要求教師在微觀的課堂教學中注意培養他們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他們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有創意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使他們積極思維、大膽發問,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在師生雙向交流的互動作用下,學會求知做事、共處發展;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逐步轉變學習方式,為今后的發展創造條件。如在《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課中,我們可以簡述秦始皇兼并六國、建立中央專制集權國家的主要史實,讓學生去評價秦始皇的歷史作用,在提供大量史料幫助學生分析之后,提出:你們怎樣看待秦始皇?這些設問如投石問路,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立即調動了學生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依據各自了解的有關歷史知識,紛紛發表看法,而教師則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因勢利導、分析討論、比較歸納。教會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和評價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地位。課程標準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和諧的交融和體現。
三、正確處理少數學生和多數學生活動的關系
課程改革的靈魂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教與學方式方法的多姿多彩,使那些天資聰慧、勤勉好學的學生有了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新感覺。他們在課堂上情緒活躍,思維敏捷,積極發問,搶答問題,個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掘和發揮。但是在一個50人左右的班級里也只有少數學生具有這樣的天賦和素質,而大多數的學生卻因受社區環境、家庭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局限了他們接觸資料、圖片、信息等教學資料的視野,限制了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途徑。因此,教師應如何面對這大多數的學生,正確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發展關系呢?這也是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我在講述《關于古代雅典民主制和古代中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差別及成因》這一專題的時候,先教給學生如何查找有關材料的方法,并將選取的有關資料印發給學生,在學生對所擁有的材料經過比較篩選后,再讓其確定自己的觀點,然后進行辯論。另外,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觀點、提出意見的機會,然后再綜合小組成員的意見選派代表在課堂上發言。這種課堂合作討論的方式是協調少數同學和多數同學共同發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調整教學方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人文學科,而且是一門思辨性很強的學科,強調對內容繁雜的歷史事件做思辨性考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用“填鴨”式的滿堂灌,而是引入導入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授課方式。在這種授課方式下,教師成為問題的點撥者和研究的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第五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可以讓學生根據前言提出的三個問題,經過自己閱讀、思考得出結論;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這種教師點撥、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培養和發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歷史感。
五、分析教材結構和內容體系的變化,解析其內在聯系,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依據課程標準認真體會編者的意圖,解析各單元和每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科學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關注新教材的“資料回放”“歷史縱橫”“學思之窗”“模塊鏈接”“本課要旨”等內容,這些附文為教學活動的展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信息,提供了思考問題的方向和活動方案,我們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這些課程資源為教學活動服務。
如“學思之窗”欄目,它是由教科書提供一段資料,設計一至兩個問題,訓練讀取資料、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形成觀點的能力。新課程強調為學生提供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的學習選擇空間;鼓勵學生在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主動探究、自我完善,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我們采用的一般方法指導是:1.通讀大意;2.歸納分層要點;3.概括中心內容和政治傾向;4.按要求進行分析、比較、論證;5.指出論者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或根源。
教科書提供的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學習內容,讀來有趣,學來受益,起到拓展史實、開闊視野、汲取歷史智慧、涵養人文素養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
作者單位:吉林市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