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貞
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是植根于愛的。”沒錯,愛是教育的源泉,因為有了愛,教師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品質。
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隨著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推行,人們越發清醒的認識到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劣根性,更加期盼理想的師生關系,期望和諧、民主、平等;期望教師與學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只有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感動到心的深處。“我喜歡這位老師,所以我喜歡他(她)教的這門課。”這就是孩子的心聲!作為教師應該怎么做呢?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丟掉傳統教育中教師的絕對權威,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以愛育愛。尊重學生的情感,學會蹲下來與學生對話,用一顆童心和學生交流、溝通;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把學生看成與教師平等的、獨立的人,讓體罰、變相體罰不再發生。良好的師生關系能營造出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有效的保護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求異思維和想象力,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這就是愛的力量!
二、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寬容
一個好老師應該用平常心、平和心、平等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出現被“遺忘的人”。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總是給予鼓勵的眼神,即使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也會說“別著急,你再想一想。”教師的寬容和充滿愛的語言會使學生緊張的心理緩和下來,思維立刻活躍起來,問題可能迎刃而解。反之怒目而視,板起臉大吼一聲:“快點真笨!”結果是學生剛想起來的知識也被嚇忘了。每天都面對不同的學生,遇到不如愿、不順心的事是很平常的。但是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要保持積極的態度,正面解決問題。寬容是一門育人的藝術,愛也是一門育人的學問。給學生一點“不聽話”的權利。
在美國的一些學校里,很多時候他們都鼓勵學生和老師“抬杠”,鼓勵學生多想幾招來“對付”老師。可是在中國的老傳統看來,老師總是希望學生規規矩矩,百依百順。如果學生從小就十分順從,不同想法都被扼殺,時間長了就不敢挑戰了。沒有了挑戰精神,也就沒有了創新精神。一個農村小學的門前有一條小河,教師天天背著學生過河,年年評上勞動模范。后來換了一位年輕的教師,他逆向思維,不是背著學生過河,而是組織村里人在河上架了一座小橋,結果未被評上勞動模范,因為按傳統的思維“背”才勤勞,像這樣壓抑創造性的例子太多了。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傳統思維方式里,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不要求全責備,不要用傳統的觀點把他們訓練成“小老頭”。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淘氣”,去遐想,去活動,去創造。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獲鹿鎮三四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