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霞
時代在進步,觀念在不斷的更新,中學物理教學觀念也有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由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教育觀念徹底的改成了學生學教師導的方針。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特別是動手操作能力,成為我們今后的教學首要任務。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把實驗課堂教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自由的空間,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從中尋找規律,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如何走好這一步呢?下面談談幾點我的看法。
一、教學中不斷探索改革實驗教學的模式,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功能
在中學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確定以實驗為基礎,用實驗來展開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發揮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設計實驗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中探索改革時期新的物理實驗教學模式,建立起按科學設計實驗教學程序、優化實驗教學過程、指導實驗方法、培養創新能力的“引導——探索——實驗——掌握”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主動參與實驗。課本讓學生看,實驗讓學生做,思路讓學生想,疑難讓學生議,錯誤讓學生析。讓學生獨立設計實驗,利用物理實驗,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單向信息傳遞為雙向式、多向式信息傳遞與交流,教師在課內講重點、關鍵點和注意點,發揮好主導調控作用。主要方式是采取提問、答疑、討論、觀察實驗現象、動手操作等。在實驗中,加強對學生實驗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實驗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各種實驗能力,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
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各種實驗能力主要包括觀察力、操作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以及實驗報告分析能力:一要培養觀察能力。無論是教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分組實驗,學生都有一個對物理現象進行有目的、有序的觀察過程。要注意引導觀察的全面性、準確性和深刻性。二要培養操作能力。實驗過程離不開操作,操作是否正確規范都有可能影響實驗的結果,甚至直接導致實驗的失敗。應該引導學生在操作前擬定操作步驟,要了解所使用儀器的用途、規格和使用注意事項,按照實驗原理,學會控制實驗條件,合理組裝或連接實驗裝置。另外,在操作過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許多學生的薄弱環節,往往反映學生對實驗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對各部分儀器的工作情況不甚了解,又不肯動腦分析而急于求老師來解決。這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分析故障的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的自覺意識。三要培養數據處理能力。要得到正確的實驗結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在中學階段,要求學生養成對于一個量的確認需獲得多組數據(多次直接測量)才有可信度的習慣;對于直接讀取的數據應該會用有效數字表示;能自己設計表格進行間接測量的計算。要將科學實驗的全過程和成果完整地表達出來,就要指導學生認真獨立地寫好實驗報告,這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重要措施。實驗報告的內容要規范化,
總之,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要以提高實驗素養為指導思想,注重必要的實驗技能訓練。長期堅持強化實驗能力訓練,就能使學生更快更熟練地掌握科學實驗方法,推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
三、物理教學中教師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知識
物理學科是以實驗作為載體的,許多的現象可以說明所要講述的物理知識。在教學中我通過探究實驗的設計,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知識。探究實驗的教學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提出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學習《摩擦力》時提出我們都會走路,走路靠的是摩擦力,但是我們發現有時我們走得很穩,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嗎?那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摩擦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