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莉
我們可以從舊石器時代的巖畫中找到中國繪畫藝術的源頭。那時的繪畫藝術,是作為向后人表述生活經(jīng)驗的一種方式,不能概述為當時人們繪畫的審美取向,更談不上美術教育。
到了封建社會,繪畫藝術多是為了抒發(fā)個人情感與之聯(lián)系在一起的。近代的中國,外來入侵,不僅體現(xiàn)在武力上,對中國文化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戰(zhàn)爭使得整個教育時斷時續(xù),美術教育也是如此。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鼓勵倡導藝術百家齊放,對中國教育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大討論。美術教育在其中也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
縱觀國內外美術教育,關于美術教育的大討論與社會大環(huán)境是相一致的。杜威的教育理論是工具主義美術教育觀的主要思想基礎;爭霸世界的需要使得美國在60年代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課程改革運動,改革的理論基礎是由布魯納(J.S.Bruner)倡導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的結構主義理論,在此理論的基礎上,美術教育逐漸形成和發(fā)展了本質論。
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始終貫穿其中。美術教育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與內涵。學生在學前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階段,本人認為美術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完善自身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大學美術教育則是我們用來影響與改造世界的工具。
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如同搭一座金字塔,越到上面專業(yè)性越強,越是達到頂層,越是各門學科融會貫通。大學美術教育在此時分科嚴謹,大致分為設計藝術、繪畫與理論等幾個方向。本人認為此時大學美術教育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藝術家使用藝術工具來引起人們的關注,而這種關注除了作品本身,還摻雜著對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再認識。應該說,美術與評論是美術史上的兩個篇章,后者對前者起到了解讀,支撐,和普及的作用。雖然大學美術教育不同于科學的聲勢浩大,卓見成效。但其對文明的傳承與影響是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體現(xiàn)出來的。我國的大學美術教育,起步較晚,多以蘇聯(lián)為模本開設,重繪畫,不重設計。在理論研究方面也教薄弱。建國后,關于大學美術的學科開設,分段教育,雖一直改進,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仍需不斷努力。
張道一在《設計觀念——工藝美術教學的一個關鍵問題》中說:“教學目標不明確,便不可能制訂有力的教學措施和合理的教學結構,遺憾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教學情況,就其整體來說,僅僅是百衲衣式的碎片連綴,還看不出完整的體系。”本人結合自己工作多年的經(jīng)驗提出以下幾點弊端:
一、學校追求就業(yè)率與招生效益,不具備條件,匆忙開設課程
最近幾年,全國很多高校合并,中等學校升格,學校為了擴大招生提高經(jīng)濟效益,在專業(yè)軟件與硬件都不成熟的條件下,不能腳踏實地,發(fā)展自身特色,匆忙開設社會上比較熱門的新專業(yè)課程,使得學生素質不高,一時間某專業(yè)良莠不齊,市場飽和。近幾年,設計類專業(yè)比較受歡迎,美術教育的市場需要趨于飽和,純藝術類學生在短時間內看不出經(jīng)濟效益。因此,許多學校不顧多年教學特色,紛紛改專業(yè),美術教育學生與純藝術類學生,也迫于就業(yè)壓力,按捺不住,紛紛改行,大大挫傷了這類學生的積極性。此外,由于匆忙上馬,有些具有職業(yè)教育性質的專業(yè),因缺少實踐的機會,如同紙上談兵。而許多優(yōu)秀的有經(jīng)驗的教師,因為專業(yè)的重新設置,與自己的原專業(yè)大鄉(xiāng)徑庭,迫于壓力改專業(yè)來適應學校改革,結果既浪費了資源,又影響了教學效果,還嚴重挫傷了教師的積極性。
二、教師教學觀念落后,不具時代性
能否正確認識與領會大學美術教育的目標,與本專業(yè)本學科特色,直接決定著教師的教學觀念,進而影響了教師的教學。例如,中國畫專業(yè)的開設,在課程設置上是通過花鳥、山水、人物等內容循序漸進,在技法上,從工筆到寫意逐步深入,如同搭積木般相互支撐,相互滲透。這是一門課程的開設。由此類推,一個專業(yè)的開設,其架構也是如此。我們開設了新專業(yè),但設置的課程卻沒有大的變動,只是簡單的進行了刪減。課程的內容,與教學的方法一如既往,沒有因為新專業(yè)的開設而有重有輕。應該說假使教師不能轉變教學觀念的話,我們的課程設置只能是“拉郎配”,如同一盤散沙,對本專業(yè)毫無給養(yǎng)。例如,素描課程的開設,在純藝術院校里,比較側重造型,明暗調子,但在設計專業(yè)中開設的素描課,就要側重于設計素描,更注重結構。因此,教師根據(jù)專業(yè)設置,及時轉變教學觀念,非常重要。
三、不能與社會需求相協(xié)調
大學美術教育在社會主義各階段分別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低下,物質匱乏。美術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作為宣傳的工具,對缺乏美育的中國人民起到了很好的鼓勵與普及作用。但如今,生產力逐漸提高,物質豐富,藝術也不同程度的走進人們的生活,因此,我們對藝術、藝術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緊抓時代的脈搏,讓藝術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讓藝術改變生活!
參考文獻:
1.赫伯里德著,呂廷和譯.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2.奚傳績著.設計藝術經(jīng)典論著選讀[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
3.郭西萌著.美國藝術[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佛山在線:我國大學美術教育和歐美的差距在哪[EB/OL].http://www.fsonline.com.cn/art/news/message/200711290227.htm,新華網(wǎng).2007-11-29
作者單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