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正亞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積極地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是開展小學語文研究型閱讀教學的首要條件。研究型閱讀教學是一種互動式閱讀教學,就整個教學過程而言,學生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應當遠大于教師的活動。因此,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激活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才能有效地開展起研究性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參謀,為學生自主地開展研究學習提供服務,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在這種學習方式中,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教師以一種宏觀調控的方式,把握教學的大方向,采用引導、啟發等方式推進學生研究學習的開展。
二、以個體自我矛盾為媒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矛盾,是客觀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之一。有矛盾的出現,才會有推進發展的可能,而事物的矛盾往往是以產生問題的方式出現,有了問題的產生,才會有解決問題的需要。把握事物矛盾,就是把握了事物的實質。因此,在小學語文研究型閱讀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研究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矛盾為媒介。學生在研究中內心產生問題,乃是最好的學習突破口。所以,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習質疑問難,向知識產生的背景、意義、前景質疑;向一切可能產生問題的細節問難,敢于向知識的權威挑戰。就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時,實際上已表明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發生,因為問題的出現,常常會成為學生進行研究思考的動力。教師應當充分把握這一點,在積極鼓勵與引導中,利用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推動學生研究實踐活動的開展,來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例如,我在教學《跳水》一課時,有學生提出:“船長為什么要用槍逼孩子跳水呢?”“除了跳水,就沒有其他辦法救孩子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各自尋找著答案,并在答案的比較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毫無疑問,引導學生把握事物的矛盾,鼓勵學生質疑問題,無論對研究型閱讀教學本身而言,還是對學生素質的提高而言,都是積極有效的。當然,在質疑問難的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研究成果,不要輕易評對錯,不要輕易下結論,要使他們的自主意識在一種寬容的語言環境中得到發展。
三、以開放式課堂為載體,實施合作研究學習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利少弊多。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應是一個超越時空的課堂,一個無拘無束的課堂,一個開放的課堂。在這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興趣,自由地組成學習小組,自由地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地進行學習。因此,課堂上也不再像傳統的集體授課那樣規矩,座位可以是亂的,聲音可以是雜的,學習的目標也可以是不同的。同時,學生探索的步伐還可以走出教室,走向自然、社會等更大課堂。如在學習了《臺灣的蝴蝶谷》一文后,學生將目光投向了新的探索中:想了解蝴蝶一般構造的同學,課余制作了蝴蝶標本;想學習文章寫作方法的同學,開始對家鄉的特產有了興趣……
探究性學習的課堂還應是一個團結合作的課堂。在這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生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教師的職責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問難,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讓他們在大語文環境里學習;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讓他們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另外,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樹立探究意識,掌握探究方法,養成探究習慣。學生則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用腦子想,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心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是密切合作的。教師的恰當指導和參與,會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加有聲有色;而學生獨到的見解也往往會給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從而真正地體現了教學相長。
四、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拓展研讀領域
研究型閱讀教學應當以課堂教學為主,同時也應當加強課外研究學習,對于研究型閱讀教學而言,重要的是方法,而不僅僅是研讀本身。課外大量閱讀是進行研讀前的準備,也可以是課后的鞏固。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這類歷史性文章及《海倫·凱勒》這類寫人的文章,都可以布置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或查找資料。課外閱讀的來源是多方面,一方面可以給學生必要的指點,幫助學生建構可以供研讀的內容,將知識在縱向發展的同時,以輻射狀擴展,以推動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發展;另一方面也應當將選擇研讀領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達到個性和共性同步發展的目的。實踐表明,大量課外閱讀和研讀領域的不斷拓展,能夠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和富有創造力。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小學語文研究型閱讀教學的策略也是多種多樣的,許多方面還有待我們教師共同努力,積極探索和實踐,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蔣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