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艷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而且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通過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學生學會多種思考方法;通過解答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耐心細致、自覺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特別是那些需要經過周密思考,反復研究才能解決的問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一、靈活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自己身邊客觀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是提高小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鍵,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體現。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和生產經驗,往往感到數學抽象、無味。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數據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并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如數學概念教學,教師要特別重視體現概念形成過程的三個階段:一是感知轉化為要領的初始階段;二是數學概念抽象概括的理解階段;三是數學概念的具體應用階段。這樣,引導學生參與建立概念的全部思維過程,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到了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分析、綜合等思維方法發展了思維品質。其次,可引導學生了解、認識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讓學生在往返學校的路上,通過實踐活動“走一走”“量一量”“跑一跑”等建立起“千米”的實際長度的概念。最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學生強烈的創新欲望、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尋找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和途徑。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三動,調動三性”(即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創新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如:在教學“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舉例“24×3”,教學時可分四步進行:第一步,指導學生操作學具,促使學生動手動腦,讓學生充分感知直觀材料,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表象,直觀地理解乘的順序及“滿十進位”的算法;第二步,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建立起來的表象進行思考,理解例題虛線框里的思維過程;第三步,脫開直觀形象,讓學生用豎式直接計算,并嘗試概括歸納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法則;第四步,由教師作適當的點撥、總結,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正確地處理好教師指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關系,充分地展示了法則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法則的歸納、抽象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知識。
三、培養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中,既要研究教師的教,又要研究學生的學,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期間的規律、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為此教師要加強學習方法指導,認真分析鉆研教材,發現并揭示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聯系及系統的整理使學生所獲得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的知識體系。此外,結合數學教學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新知識的方法。
總之,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需要,也是當前進行數學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應在教學中多總結、多探索,注重教學結構的設計與調節,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遷安市白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