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霞
小學教育階段是少年兒童生理、心理迅速發展的時期,教育的可塑性很大。研究表明,兒童對音樂的感受力在學齡前就已經開始發展,但小學生最易于和樂于接受音樂教育。因此該階段是發展少年兒童音樂才能的最寶貴時期,加強這一時期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學生的音樂才能,既是在學生的聽、唱、奏等音樂審美實踐中逐步發展和提高的,也是在他們的聽覺、感知、注意、記憶、思維、想像等一般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的。所以,感受能力、鑒別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組成了培養學生音樂才能不可缺少的四部分。
音樂感受力的培養。聽辨能力,記憶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構成了音樂感受力,它是在學生聽、唱、奏等音樂實踐中得到發展的。教師要以聽辨、比較、想像、聯想等手段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1)學生用聽覺直接感知音樂是感受、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在音樂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在聽范唱一、二次后就能大至哼唱出樂曲的旋律,這就充分體現了聽覺對感受力的重大影響。(2)記憶能力和聽辨能力是感受音樂的重要條件,這一點在視唱教學中表現更為突出。當我們要求學生記下老師所彈的旋律時,就需要學生充分發揮記憶能力和聽辨能力。(3)由于音樂旋律、節奏和人體的律動有著共同的內在聯系,都有概括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活動的性質,故把律動引入音樂教學,特別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我在教小學二年級音樂課時用《健康歌》編了一個律動,讓學生用身體的“動”配合音樂的“動”并使他們的各感官“通感”活動起來,從而提高了他們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知識技能,真正做到了二者的互相促進,為今后發展學生的音樂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奠定了基礎。音樂鑒賞力的培養。
音樂鑒賞力是指識別音樂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情緒、鑒別音樂格調的高低、好壞以及欣賞音樂等的能力。對音樂的鑒賞除了具備良好的感受力外還要對音樂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還應培養他們的分析、綜合、判斷等思維能力。通過分析音樂的題材,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內容和思想感情;通過分析作品的風格,了解國籍、民族、時代的特征、特點。然后將內容綜合成思想性、藝術性統一的藝術形象。
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音樂欣賞和唱歌教學等活動進行的。教學中,我主要是以德育教育為前提使學生在音樂鑒賞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情趣、情感和能力。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獲鹿鎮五六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