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良
鐵是人體必須具備的微量元素之一,在體內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鐵的必要性早在古代就被人們所共知。正常人體隨年齡、性別、營養狀況和健康狀況等的不同,體內含鐵量有很大的差異,總量約有3克~5克,是體內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
一、鐵的生理作用
根據在體內的功能狀態可分為功能性鐵和儲存鐵兩部分。功能性鐵存在于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和一些酶中,約占體內總鐵量的70%。其余30%為儲存鐵,主要儲存在肝、脾和骨髓中。和其他微量元素相比,它對人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更直接、更敏感的影響。
二、缺鐵對兒童的影響
兒童處于生長發育期,如按公斤體重計算,需鐵量相對比成年人多。但兒童的胃容量相對較小,各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對較低,致使兒童青少年更易發生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據全國29個城市兒童健康狀況的調查,在7歲兒童的貧血發病率中,男孩達42.1%、女孩達“44.8%,以后隨著年齡的增大,患病率逐漸降低。雖然如此,但在調查中,12歲的青少年男女貧血發病率仍分別達到27%和32.9%。
缺鐵對兒童健康的影響尤為明顯:缺鐵性貧血的表現為學習能力下降、冷漠呆板;孩子易煩躁,抗感染能力下降;中度和重度貧血患者通常表現為虛弱、易疲勞、蒼白、心慌、氣短、頭暈、眼花、疲憊不堪等。
缺鐵將影響兒童生長發育:鐵減少使含鐵酶及鐵依賴性酶的活力下降,從而影響體內重要的氧化、水解、合成、分解等新陳代謝過程,使組織和細胞的正常功能受阻,表現出各種癥狀。缺鐵性貧血可引起胃酸減少,腸黏膜萎縮,影響胃腸道正常消化吸收,引起營養缺乏及吸收不良綜合癥等,從而影響兒童正常的生長發育。
缺鐵影響兒童的活動能力:缺鐵時人體肌紅蛋白合成受阻,可引起肌肉組織供氧不足,運動后易發生疲勞、(下轉第79頁)(上接第78頁)乏力、活動力減退等情況,影響兒童的活動能力。
缺鐵影響兒童智力發展:體內嚴重缺鐵時,鐵依賴的單胺氧化酶活力下降,使神經遞質功能改變和影響兒茶酚胺代謝,導致患缺鐵性貧血的兒童有反應能力低下、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差、易怒、智力減退等表現。即便以后加強“補鐵”,仍然很難彌補孩子智力發育的缺陷。
缺鐵影響兒童免疫功能:體內鐵缺乏時,可使許多與殺菌有關的含鐵酶及鐵依賴性酶活力下降,還可直接影響淋巴細胞的發育與細胞免疫力,令T淋巴細胞功能減弱,細胞殺菌力及吞噬細胞功能都下降。因而令鐵缺乏和患缺鐵性貧血的兒童體液和細胞免疫功能減退,易發生反復感染。
三、鐵的食物來源
大多數食物中鐵的含量,樣品間的差異很大,這是由于食物生長的土壤氣候條件不同。總鐵最豐富的來源是內臟(肝和腎)、蛋黃、干豆類、可可、甘蔗糖蜜和香菜,不僅含鐵豐富而且吸收率很高。含鐵低的有奶及奶制品、白糖、白面粉和面包(未強化)、精白米、土豆和大多數新鮮水果。而中等鐵含量的食品有瘦肉、魚和禽、干堅果、綠葉蔬菜和金麥面粉和面包。蔬菜在水中煮開而又將煮開的水倒掉,可損失鐵達20%。小麥經研磨成精白粉時,鐵的含量也降低。用鐵質烹調用具烹調食物可顯著增加膳食中鐵的含量,用鋁和不銹鋼取代鐵的烹調用具就會使膳食中鐵的含量減少。日常膳食中應避免干擾鐵吸收的因素,如不宜將含草酸、植酸、鞣酸多的食物與含鐵豐富的食物同食。
四、鐵的需求和吸收
人體對鐵的需要在三個階段最大:生命的最初兩年,生長發育快和血紅蛋白增加的青少年以及婦女整個育齡期。由于個體間吸收能力的差異和各種食物及混合食物在吸收上的生物利用率上的差異,把鐵的生理需要量轉換為膳食供給量是困難的。總體來說,鐵的吸收除受其化學形式和膳食因素影響外,還與身體的鐵營養狀況有關。體內鐵儲備充足時吸收率低,體內鐵缺乏或需要量增高時吸收率增高。
正常男子和絕經期婦女可不必多關心鐵攝入量,但對嬰兒和育齡婦女則比較不穩定,因為他們的鐵需要量較大,婦女的熱量消耗常常較低。如一些婦女膳食其他方面雖尚充足,但往往鐵不足,因此需要以某些形式的鐵強化食物和補充鐵。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