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摘 要:強化是任何能夠影響特定反應出現概率的刺激。正確操縱強化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本文針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出了先表揚后批評等強化管理策略、及時反饋的強化教學策略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關鍵詞:強化策略 初中地理課堂
初中地理課堂在目前的考試體系下是學校中的弱勢課堂,學生地理學習的內在需求不足,課堂中問題行為多、學習效果差。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許多地理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處理學生的不恰當行為想以此來保證課堂教學。事實上我們卻看到這些教師工作得疲憊辛苦,課堂里的事情還是層出不窮,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因為他們陷入了一種強化誤區——忽略恰當行為,而關注不恰當行為。
強化是任何能夠影響特定反應出現概率的刺激。行為發生的概率因強化的出現而提高,這類強化是正強化。行為發生的概率因強化的消失或移開而提高,則為負強化。強化理論是行為主義者倡導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旨在探明學習行為發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刺激,準確地解讀行為。根據行為分析理論所揭示的行為原因,正確操縱強化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強化管理策略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策略,操縱強化的基本假設是:課堂行為是強化的產物。課堂行為的維持或矯正,可以通過對強化的操縱實現。課堂管理的操縱強化策略,主要是指強化形式在正強化和負強化之間的相互轉化。在管理上,主張通過表揚正確行為,來制止搗亂行為。具體的做法有:
1.學期開始時對制度的清晰正面闡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學期開始時,教師要制定清晰明了的課堂規則,讓學生明確課堂上應該做出哪些行為,不應該有哪些行為(實際上學生也希望了解)。
只要有可能,對行為的定義和指導應該用正面的詞匯來陳述。當大多數定義陳述的是學生“不能”做什么時,那么教師、學生所關注的中心是那些不恰當的行為。當定義陳述的是學生“能”做什么時,教師、學生就會傾向于關注對恰當行為的強化。對于每種不恰當行為的規定,教師要盡量列出三種相應的恰當行為,因為這有利于對學生創設一種正面的、肯定的引導,以強化正確的行為。如在開學伊始第一節課,我會要求:上地理課要帶齊課本、地圖冊、填充圖冊;上課時書本擺放:左書右圖;教師畫板圖時學生也要跟著畫,每節課上的版圖是上交作業的一部分;作業要及時交,完成好的在其個人千分考核上加分等。
這些規則的制訂和實施強化了課堂中的正確行為,使課堂氣氛向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展。這樣做雖然這往往需要延緩對教學過程的關注與精神投入,但這樣做是值得的。做好這一點,以后的課堂管理就可以少費工夫,學生有問題行為出現后對教師的批評能心服口服地接受,確立了教師的引導地位,也可避免師生沖突。
2.先表揚后批評
先表揚后批評的做法能使學生產生信任感和自我價值感,只要我們先對學生的部分閃光點給予肯定,學生的優點得到正強化,也贏得了學生的心,然后,再批評學生的缺點,這樣學生一般都愿意接受,教育效果自然會好,錯誤行為自然會減少。
另外,當你要批評某種不良現象時,要相應地先表揚其相對的行為。先表揚對學生正確行為給予強化,也讓被批評對象知道教師對事不對人,減少其抵觸心理。例如,上課鈴響后,學生才忙于找地理學習用品,影響課堂學習效率,但有個王同學就每次做得很好(目標行為),因此我就在班里表揚王同學(提供刺激物),并讓他介紹經驗,原來他每節課后不及于下位休息,而是把上節課用的書理齊收好,把下節課要上的書找好后擺在桌上后再去做其他事,前后時間不超過30秒。于是其他學生覺得很受啟發,也跟著這樣做(目標行為增加)。
3.以靜制動
為了增加和保持學生的恰當行為,學生們應該在他們做出期望的行為時受到強化,而不是當他們做出錯誤行為的時候才得到關注。研究已表明,當學生們的恰當行為受到強化時,他們將會更加頻繁地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如果學生得到最多關注的時刻是在他們做出不恰當行為之后,那么很快他們就學會要故意表現得更差,以便得到更多的關注。因而不當或違規課堂行為自然會重復發生。我在教學中曾遇到這樣學生,批評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興奮劑(特別是地理教師這類小學科教師的批評),后來我決定對此加以有意的忽視,冷眼相對,引導教學繼續進行,學生的不當或違規課堂行為因為達不到目的而趨于消退,這達到了負強化的目的。
二、強化教學策略——及時反饋
初中生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但也容易很快失去興趣,人們俗稱“三分鐘”熱度。如何維持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是初中地理教師應考慮的問題,而及時反饋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通過反饋,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上的進步,已有的學習態度和方式得到肯定強化,激起進一步學好的愿望;適當的缺點與不足的反饋,使學生從中明確自己的差距,受到鞭策。反饋的方式,可以直接由教師提供,也可以由學生通過自我檢查、自我評價進行。
外國學者布克與諾維爾的實驗證明了反饋的重要作用。他們令兩組受試者以最快的速度與正確性來做同樣的練習(減法、乘法、寫字母、找出課文中的外國字),連續試驗75次,每次30秒鐘。在前50次練習中,對甲組增加三項誘因:知道每次試驗的分數;試驗期間不斷予以鼓勵,督促他們努力去做;把所犯錯誤加以分析。對乙組則無這些指示。練習50次以后,兩組指示對換,對乙組增加上述三項誘因的指示,甲組則取消這些誘因。結果表明,在前50次練習中,甲組成績比乙組好;在后25次練習中,甲組的成績變壞了,乙組成績明顯上升。
強化策略既是課堂管理策略又是有效的教學策略,其核心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上只是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希望同行、專家給予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李森,潘光文.行為分析理論視角下的課堂管理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3年11期30~33
2.胡繼淵,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學策略思想的淺析及借鑒[J].外國中小學教育. 1999年第5期
3.陳衛萍.強化策略在學生行為管理中的運用與研究[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8-6-1
4.[美]Gary D Borich,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Fourth Edition)[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年版
5.Paul R. burden.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Allyn And Bacon.1994(149)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天印大道201號上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