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敏
教學是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做到化深奧為淺顯,讓數學課深入淺出,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一、數學課要從基礎知識教起,讓學生扎扎實實打好基礎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極強的學科,教師要從基礎知識抓起。前面的知識如果尚未弄懂,就想學好后面的知識是比較困難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一部分教師存在“拔苗助長”的做法。他們總認為大綱要求太低,基礎知識常常是一掠而過,把概念講得很抽象,但是例題舉得繁難。其結果是:學生深的學不進,淺的又學不扎實。實踐證明,教學中抓好基礎,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是十分必要的。上課時教師還要經常注意聯舊引新,運用類比、對比的方法使學生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逐步獲取新知識。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了解舊知識的地位與作用以及與新知識內在的密切聯系,然后才能對教材做恰當的處理。
二、數學課要教會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教師要利用例題的典型作用,舉一反三,讓學生做到融會貫通。只有從淺近到深邃,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才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為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深”得進去,更要“淺”得出來,做到既撒的開,又收的攏,應把教材最精練部分看準、抓準、講準;講課時,例子也要舉得典型,并講的精彩;能用生動而又確切的事例來打比喻,使學生迅速理解所學知識,并產生極大的興趣與求知欲,對所學知識才會有較深的印象。習題要選得有針對性、啟發性、代表性,然后教師再認真做好總結歸納。這樣,學生才能舉這個“一”,反其余的“三”,使學習有較大的成效。
三、數學課要精講精練,讓學生學會創新學習
教師有時講得多,作業練得多,試卷“滿天飛”,結果會適得其反。重復機械的作業只會讓學生厭煩。大多數學生只能生吞活剝或淺嘗輒止,其結果是樣樣粗通,樣樣稀松,知識不多,能力不強。可見,在教學中不堅持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不注意發展學生的智力,學生獨立自主和獨立探究的能力就會大大減弱。教師在備課時,應確定出詳講、略講和不講的內容,講課時要做到思路清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詳略得當,才能將課講清講透,拓展問題也可迎刃而解。要針對初中各年齡段學生的實際,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及時總結經驗,改進教學。當然,可先講后練,也可邊講邊練,還可先討論后練等。總之,一節課要充分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樣,使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由少變多,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數學課要做到“嚴寬適度,嚴而有格”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嚴寬適度,嚴而有格”。如預習、上課、復習、作業、輔導等都要嚴格要求,講質量;在學生有一定的基礎后,布置分層作業,內容可有一定的區分度,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嚴格要求學生的同時,教師也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起潛移默化作用。
總之,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主動探索,不包辦代替,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相長,只要教師肯做教學有心人,在摸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成長,就一定能讓數學課深入淺出,化深奧為淺顯,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青口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