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斌
一直以來,我們化學課堂教學都在搞教學方式探索:學校有課題,自己有專題,每學期要寫教改論文,教學過程中要寫教學反思。那么,作為一名一線的化學教師,我們應該做怎樣的探索呢?在教學方式探索中怎樣才能做到這種“基于學生問題而展開的教學探索研究”呢?我想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明確以下三點:
一、必須具備的一種實驗精神
按照中國傳統的理論就是“格物致知”,朱熹對這四個字的解釋是“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意思是知識的獲得要靠對事物的考察。“理”的來源是“物”,順序是從物到理,而不是從理到物,更不是從理到理。落實到我們教育教學上,這個“物”主要指的就是學生。
二、必須明確學生是實現教學方式探索研究的核心價值
教學方式探索不外乎三個方面:教材、教法、學生。在這三個要素中,學生是核心要素。教材、教法的探索研究只有落實到學生身上才會實現它真正的價值。而我們平時的做法剛好相反,這也就是我們教學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再說學生也是一筆很好的課程資源,學生的認識、思想可以為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
三、必須明確“以學論教”的教學原則
教學起點確定的依據是什么?它不在教材,也不在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教學的起點應該是學生認識的原始點。摸準這個原始點,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否則教學的重點、難點、興趣點與學生的實際可能就會發生錯位。教學起點的確定是這樣,教學過程也是如此。
在具體工作中我是這樣做的:
1.敏銳地發現問題
問題是探索研究的開始,學生研究從學生中存在的問題開始。而問題又隱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沒有敏銳的眼光很難發現。善于捕捉問題,是學生研究的前提。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我們的學法指導到底對學生起了多大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水平真的是隨著他認識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嗎?作業指導、批改、講評的低效甚至無效,這是我們化學老師多年來司空見慣的問題,但是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沒有人試圖從根本上去改變這種現狀,明知這種方法是低效的,因這樣那樣的原因,還是經常采用的。有時候,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就是在這種麻木的漫無目的的忙碌中度過,有價值的問題也引不起我們應有的關注。其實,許多有價值的問題都在一些司空見慣或積重難返的事務中。而學生問題又是所有問題中最難琢磨、最難見效的,它需要我們長期、反復、細致的觀察,從而捕捉到最有價值的問題。
2.多角度分析問題,激發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都習慣于做評判者。學生作業交上來,評判對錯,評定等級,然后校正答案。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角色定位。其實,我們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分析者和指導者。在教學中,我則更多的借鑒了魏書生老師的一些成功經驗:“作業互改之興趣激勵法”,“互出試卷測評法”,有時也用魏老師的讓學生自己寫教案,自己講課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方法,靈活運用,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產生極大的興趣,真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每位學生的化學學習積極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成績也都有了一個很大的進步。
又如:在指導學生化學實驗時,我首先是讓學生多做,只有做了才能暴露問題。化學實驗設計沒有標準的步驟和方案,教學中我注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營造主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互相評判、互相質疑的討論中,選擇最佳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對實驗設計的方案從科學性(即實驗原理、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須正確);安全性(即用藥量及操作要注意安全,注意環境保護等問題);可行性(要滿足學校現有的實驗條件和設施);簡約性(裝置簡單、步驟少、藥品用量少、時間短等)四個方面進行正確的評價。
只要學生掌握了評價實驗方案的要領,他們就可以自己駕馭實驗,積極動手了。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實驗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自身體會,逐步形成善于質疑、勇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態度,就能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實驗設計習慣和創新意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化學實踐能力。
化學教學方式探索是一項艱苦的創造性的勞動,需要我們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會遇到很多困難,但只要我們有毅力和決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