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華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口、動手,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提高能力和素質的主要形式,只有使課堂活動成為學生學習的需要和滿足過程,才能實現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課堂教學重在創設新情境,啟發學生主動思考
心理學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而且是其被應用于其中的文化、背景及活動中,通過活動與合作而產生情景性教學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種方法創設情境,去愉悅學生,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講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時,通過描述酸雨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造成的巨大危害,來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并努力去探討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講到水可以聽播放教育錄像片,讓學生了解水資源污染后的現狀及地球上水資源短缺的后果,聯系目前淡水資源缺乏,節水意識差,工業廢水亂排亂放現象嚴重,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設計節水方案,污水凈化處理法案,并進行試驗模擬,使學生的學習在現實情境中得到強化。
二、課堂教學中要創設實驗氛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心理學的有關研究成果表明,聽和看雖然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信息,不如動手操作掌握得那樣牢固,不如動手操作更能將有關知識轉化為時間行為和能力。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句名言:“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更能學得好。”因此創設更多的實驗氛圍和機會就顯得格外重要。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創造性產生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然而在實驗教學中威脅學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觀念隨時可見,大多數學生害怕實驗不當,不符合教師要求而被訓斥,害怕實驗失敗,因此在試驗探究中,我們要抓住學生情感變化,善于察言觀色,創造積極自由的情感情境和實驗氛圍,參與他們的活動,用自己的情感區感染學生,做到“以情動情”,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熱情。通過這些研究,可以使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收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
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設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在學習新知識的開始,也可能是在問題的探究過程中,還有可能是在新課結束時;可能是創設問題情境,也可能是創設實驗情境,還可能創設故事情境等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創設學習情境時一定要有啟發性、層次性、針對性,而且要適時適度。例如,在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的探究實驗時,當紅磷點燃后,我為學生提出了以下幾個遞進的問題:1.紅磷燃燒室存在什么現象?2.回復到室溫時,打開彈簧夾你會發現什么現象?3.水為什么會流進廣口瓶?4.流進廣口瓶的水的量大致占廣口瓶容積的幾分之幾?5.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每一個問題情境的創設后,學生都會興致盎然地去思考,去探討,而且很快會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正是由于有了上一次的成功,才鼓勵著學生更加勇敢地去挑戰更難的問題。就這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漸探究出問題的本質。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恰當的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中堡王莊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