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添
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變被動為主動地獲取,變學會為會學,變苦學為樂學,就必須在“預習、交流、展示、評價”這四環節上下工夫。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培養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最終地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而要做到這樣,教師就必須摒棄自己的傳統教學方法,真正做到變老師教為主為學生學為主這一目的,同時以點帶面地促進我校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
預習“四環節”自主學習模式的前提。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課堂教學前的準備,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也是“四環節”自主學習模式首當其沖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因為有預習才能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有預習才能有小組成員間的交流,也正因為有預習學生才能做到有準備的到臺前進行展示,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舞臺,課堂才能真正變得越發精彩。同時把問題帶出課堂,可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和查找相關材料,然后再帶回課堂,通過交流與對話來達到對問題的解決和理解。那怎樣做才能把這一環節落到實處。現就結合《橋》這篇課文談一談我們的做法: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出示了預習材料:(1)自學生字詞,理解不懂詞語;(2)找出描寫洪水兇猛的句子;(3)思考:面對兇猛的洪水,人們的反應怎樣?(4)想象:如果大家都這樣毫無秩序地擁向木橋,將會發生什么事?有了教師提供的材料,要求學生按步驟預習,這樣就避免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了。其次我把預習任務分配到各個小組手中,有了教師提供的預習材料,學生就會主動看書,查找資料,學會操作、學會思考,讓他們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去主動參與學習。使他們從“要我學”——“我想學”——“我要學”的過程中,轉換教與學的角色。
交流“四環節”自主學習模式預習環節的延伸。討論交流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通過小組學習交流,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能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小組學習交流,學生還可以從中挖掘自身的許多潛力,如:組織能力、交際能力、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等,還能學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教《橋》這篇課文時,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可引導學生先在小組內匯報自學情況,弄懂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然后共同討論不懂的地方。如:一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問題:課文以橋為題目,是因為這座橋是村民們唯一的一條路,對嗎?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讓每個小組進行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進行集體交流,達成共識,把討論的結果寫在小黑板上。通過小組學習,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合作中交往,在交往中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展示“四環節”自主學習模式的關鍵。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中的參與者。”本著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原則,為學生設立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平等對話來達到對問題的解決和理解。在這個環節上,我們可以根據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情況,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展示自己(或小組)的預習成果,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角。使課堂充溢著一股濃濃的群體參與、平等對話、共同探究的氛圍。無論是學生代表小組發言,還是個人發言,都充滿了“你講得很好,但我還有不同意見,因為課文是這樣說的……”、“請你給我評價”、“你有個字讀錯了”、“這個字我不會讀,請問誰愿意幫幫我”、“謝謝你,我以后會改正的”、“我想給你一點建議”這一類的對話語。在展示過程中,我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有這樣精彩的一幕:生A:“同學們,課文以橋為題目,是因為這座橋是村民們獲救的唯一的一條路,你們認為對嗎?”生B:“我認為對,因為這是一座生命橋。”生C:“我也認為對,因為如果沒有這座橋,村民就不能逃過這次災難了。”生D:“我認為不對,我覺得是老漢救了村民。”生E:“你說得不錯,但是如果沒了這座橋,他們還能逃生嗎?”生D:“你說的有道理,但假如老漢不出來維持秩序,人們就會慌亂地擠向那座橋,請你們試想一下將會發生什么事?”生F:“橋會崩塌。”生G:“村民可能還會掉進水里。”生H:“我明白了,如果老漢不站出來,村民們就會因為擁擠而無法逃生。”從孩子們的對話中,可發現我們的學生已真正領會了課文的主旨,實現了有創意的閱讀。實踐證明,這樣讓學生主動、活潑學習的形式,可以改變教師“一統課堂”的現象,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改革。
評價“四環節”自主學習模式的必要手段。評價是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有人說:“教師的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埋在學生的心里。”由此可見,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非常重要。但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評價:因為評價不但對我們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肯定及做得不夠的地方進行補充,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和寬廣的胸懷,說自己好是一種自信的體現,說他人好是一種胸懷大度的表現。要爭取好的評價,但不能太計較,更不能因此而打擊自己展示自我的信心,誰都想自己的表現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好評,評價結果如何,自己感覺滿意就可以了,目的是為了能讓大家分享你和你小組的預習成果和展示風采。在這一環節上,我們首先讓學生自評與互評。如:生A:“我認為林順源同學表現得最好,因為他很自信。”生B:“我認為自己和孫麗珊都表現得很好。”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不是很好,因為我在展示過程中放不開。”生D:“我也認為自己表現不好,因為不夠自信。”生F:“林靜同學,我想給你一點建議,希望你以后能把聲音放大點。”生G:“陳景峰同學,你是好樣的,因為你終于敢上臺展示自我了,加油。”這樣的評價不僅培養了學生推理、判斷、分析以及正確認識別人和自己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的心胸變得更寬廣、更自信。其次是教師根據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情況,進行總體評價,重點對表現好的或有閃光點的學生給予表揚和肯定。這樣,學生就可以從老師鼓勵的話中找到自尊和自信,獲得前進的動力和勇氣了。
以上是我校在課堂改革中采用的“四環節”教學法。在教學中,每個環節都要大膽相信學生,給學生充足、自由支配學習時間,真正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而學生也在這樣的學習中,既積累了知識,又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而且還在實際的鍛煉中,變得自信,變得懂事。由此也使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精彩的課堂不在于教師講了多少,而在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到了多少!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仍圖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