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英
一、高中歷史理性思維能力的構成
思維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與內部的規律性。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思維實現著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的轉化,使人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從而進入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歷史現象雖然紛繁復雜,其本質卻有一定的共性,人們可以通過知識的積累,情境的設置,從枯燥的史實、概念中推理、論證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幫助我們預測今后發展的方向。“學校的歷史教育是以教科書為依據,以實現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為目的,把史實的傳授和科學的歷史思維和教育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發掘歷史文明,創造時代精神?!币虼?形成和運用正確的歷史概念,是理性地認識歷史的起點,是歷史學科各項能力的基礎。沒有一定的歷史史實、概念基礎,就根本談不上理性的提高。但是,如果我們在高中教學中不根據高中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只教會學生一些機械記憶的能力,甚至把歷史課上成故事課,這是達不到歷史學習的目的與要求的。學生應該首先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中學到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學習內容,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把知識的真諦內化為自己的道德素質。
然而,“當你把機器應用到一個有煤有鐵的國家的交通運輸上,你就無法制止這個國家制造和使用工具。”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但在客觀上卻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隨著資產階級這一代表新的生產力的階級的產生,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史就翻開了新的一頁。通過這樣的整理,使學生會對認知能力的培養目標及由低到高的體系和落腳點有了一個大體的框架,有助于克服歷史學習中出現的隨意性和突擊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主體意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傳授知識,但這不是唯一的目的。教育的更高目的是啟發人的智慧和思想,使學生自覺地獲得知識、運用知識,成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者。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自己從事的活動能否充分自主、自覺、積極主動地活動,能否充分發揮主體性,除了受主體所處社會歷史環境制約外,還受到主體意識與主體能力的制約。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主要通過教師的課堂講述——“灌”、學生的課后記憶——“背”來獲得知識、掌握技能,這就扼殺了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的歷史意識、歷史思維能力始終得不到挖掘。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而創設問題情境,能幫助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啟發先前可能處在壓抑或非覺醒狀態的那種自覺、果斷的智慧,形成無可推諉的主體責任心。
三、突破思維定勢、營造創新氛圍
創新思維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機動性、靈活性、新穎性的思維活動,它表現為打破常規的解決問題的模式,得出有價值的、非結論性的新思維。前提是用必要的眼光審視自己一向未曾懷疑過的觀點,然后在符合規律的基礎上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解答。同樣作為資本主義國家,同樣遭受經濟大危機的打擊,美國保留了民主體制,暫時度過了危機,而德、日卻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成為戰爭的策源地。那么,美國的民主制度能否在德、日推廣,德、日的法西斯制度又能否在美國盛行呢?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如西晉滅吳、隋滅陳、元滅南宋都有以下一些共性即都是北方統一南方,南方統治者大都荒淫殘暴。那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南方能否統一北方呢?如果南方換一個統治者能否擺脫被吞并的命運呢?這種對歷史事件的過程、結論、傳統觀點進行雙向思維,實際上是對多年思維死角的客觀、辯證的重新理解,而這種理解恰恰有助于加深對結論和觀點的再認識。
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它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只有轉變教育觀念,把歷史教學看作是一種社會體驗、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真正認識到能力培養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把歷史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