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猶如一股強勁的春風,正一步步地向我們走來。與傳統教育觀念不同的是,新課程強調了課程的功能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構建自己的適應教育改革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們一道走進新課程,在新課程中共同成長。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下面談談我個人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點看法:
一、以人為本,讓閱讀教學踏上回家的征途
樹立了“學生主體”的教學觀念,我們就要注意操作上的策略。目標盡可能讓學生確定,“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想學到什么呢?”問題盡可能讓學生提出,“讀了這篇課文,針對課文的題目和內容,你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嗎?”問題盡可能讓學生解決,“有了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那么,你打算怎樣去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呢?”方法盡可能讓學生掌握,“我想通過讀書來解決問題。”“我通過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我們小組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過程盡可能讓學生參與,自學、質疑、探究、合作、匯報、品讀、體驗等都讓學生來參與。知識盡可能讓學生發現,“我讀懂了這個問題。”內容盡可能讓學生選擇,“老師,我想匯報這個問題。”
二、人文熏陶,讓閱讀教學成為精神的家園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因為通過語文學習,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傳統文化,提高人的道德素養。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語文閱讀教學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供了有力的憑借。語文教材,“民族、現代、簡約、開放”它的課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諦,贊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它的課文往往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
三、平等對話,讓閱讀教學提升語文的素養
《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對話”的本質不是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一種“共享”,是師生之間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等。由此可見,語文閱讀教學不只是一種知識傳授的過程,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過“對話”獲得人生體驗和生活智慧的過程。首先,教師要注意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對話。林曉娜:“你已經品味得相當不錯了,從風媽媽的話語中我們已經能體會到風媽媽讓孩子去做什么事了”;如李曉宇老師《花鐘》中:“我已經通過你的朗讀感受到你對花鐘的喜愛與贊美,如果你讀得再流暢一些就更好了!”其次,教師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對話是互動的。這種對話是一種雙向交流,雙方是互相促進的。我們要學會傾聽,要充滿期待與耐心。
四、情感體驗,讓閱讀教學啟迪兒童的靈性
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說是一種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老師首先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只有挖掘課文,把情感點化出來,才能打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總之,我們感覺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該是這樣的:
——新的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為學生們人生成長的心靈雞湯,追求的精神元素。
——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
——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期待終身學習帶來的快樂。
當孩子的聲音觸動了我們的耳鼓,那就是音樂。
當孩子的行為觸動了我們的眼睛,那就是繪畫。
當孩子的故事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那就是戲劇。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油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