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新課程十分注意創設問題情境來引發兒童的思考。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已越來越被廣大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所認同。數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但不少教師有這樣的體會:精心設計的情境往往學生“不領情”,不是提不起興趣,就是難以開展探索。情境的設計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我們應該如何根據實際情況來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呢?現談談我的思考。
一、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應是學生熟悉和能夠理解的情境,具有時代性和生活性
由于教材的編寫原因,部分教學內容是滯后于時代發展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自己的思考,對于教材,應抱著尊重、理解、充分運用、改造創新的態度。結合教材,努力創設富有時代性,與學生聯系較緊密的教學情境,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并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
案例:《年、月、日》
創設情境:在日歷上圈出一個日期,問學生,猜一猜今天是什么日子?學生答不出,老師自己宣布今天是老師的生日。然后又讓學生自己圈出自己的生日。確實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興致盎然,表現出較高的熱情。但是我又不免想到:像這樣問答式的情境除了使學生興奮之外,還有什么意義?我想如果在教學《年、月、日》時,選擇一些重大的事件,例如:以我國“神州”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為內容,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制成多媒體課件,課堂中回放當時的壯觀場景,配以富有激情的解說,這樣的情境不僅富有時代氣息,在數學教學中體現與時俱進,也有利于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的熱情,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是不是效果會更好些呢?
情境是教師進行教學,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廣泛應用;還應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設具有“數學韻味”的情境,體現社會發展的新文化,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開展積極的數學活動,促進數學知識建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情境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應是能把握住數學學習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了解問題的實質,啟發學生從多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在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要考慮到情境對問題的指向性與暗示性,以有利于誘發學生提出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學問題,而不是雜亂無章、與教學內容不一致甚至毫不相干的問題。教師作為學生的主導者,要正視、發揮教師情境的潛在功能,善于在“趣”與“思”之間尋求結合點。
案例:百分數的認識
上課開始,教師與學生共同展示自己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數”例子,在飲料的包裝盒上、在衣服的標簽上、在報紙上、在玩具的說明書上,學生們發現了很多的百分數,并且表現出對這個新數的極大興趣。此時,教師創設了讓學生對于百分數提出問題的情境。學生圍繞百分數提出了多種角度的問題,下面是幾個有代表的問題:
(1)人們為什么喜歡用百分數?
(2)百分數與分數有什么區別?
(3)百分數是什么意思?
(4)分數用得多還是百分數用得多?
……
接著教師做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帶領學生將剛才提出的問題歸納成下面的四個問題:
(1)為什么喜歡用百分數?
(2)在什么情況下用百分數?
(3)百分數是什么意思?
(4)和分數比較有什么不同?
學生開始分小組嘗試解決問題,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提煉出本節課的知識。
上面的情境給我的感覺就是“深刻”,它們不僅僅很好地激發起學生探索的欲望,而且僅僅把握住數學學習的核心。教師在引導學生歸納問題時,將學生的討論聚焦在百分數引入的必要性、百分數的應用范圍、百分數的含義、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上,說“大”些就是數學學習的幾個重要方面:必要性、應用范圍、含義、聯系。
三、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應是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引起學生聯想更多問題
當我們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和理解的情境,是否就意味著這是一個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情境呢?
案例:一位教師在教學“分解質因數”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
師:首先請同學們玩一個游戲,游戲規則是(課件展示)。
1.把一個數寫成幾個數相乘的形式,乘號越多得分越多,每正確寫一個乘號得一分。
2.不能按游戲規則寫成乘法算式的數就不要寫了。
3.只能用自然數(1除外)。
4.時間120秒。
例如:把12寫成2×2×3得2分,而寫成4×3得1分;寫錯一個乘號扣一分,如把17寫成1×17,因為我們規定不能用1,所以要扣一分。看誰寫得多?
游戲開始:出示數據6,7,19,28,60
師:你寫出了幾個乘法算式,說說你這樣寫的理由?
生1:28=4×7
生2:28=2×2×7
師:這兩種方法誰的得分多啊?
生2:上面的算式乘號只有一個,才得了1分,把28寫成2×2×7有兩個乘號,得分就多了。
教師很有創意,精心地設計了比賽得分的游戲,合乎高段學生競爭的心理,使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更為重要的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在簡單的游戲中,很具體,很形象。這樣自然和諧的引入教學,是個令人欣賞的游戲情境。在欣賞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到:這是用數學的形式來進行游戲,還是以游戲為載體來學習數學?在這個環節中,當學生出現兩種情況的時候,老師問了這兩種方法誰的得分多?我們的學生一直圍繞著游戲的規則,認為乘號多得分多,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游戲之中,自始至終都在玩游戲,游戲味比較濃,但這是一節數學課,就應該體現數學的內涵和思想。如何來體現數學味呢?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兩者的不同,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發現4可以再分成2×2,發現這個4是合數,而2×2×7每個數不能再分了,發現它們都是質數,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分解的結果要使每個數都是質數為止。這樣的情景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而且學生能夠站在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上來學習,使課堂充滿了趣味,充滿了數學味,展現了數學課的靈魂。
有效的數學情境要能夠讓學生“觸景生思”,誘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積極性,引起他們更多的數學聯想。如果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使學生只停留在情境的表面,不能進入數學實質性的領域,無法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數學思考,這樣的數學情境在教學中價值不大,甚至是毫無意義的。
總之,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努力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激發和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