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梅梅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世紀之交,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啟動。新課程理念隨之走進了我們的校園,走進了我們的生活。而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最為基本。確實,閱讀教學可以檢測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正如葉圣陶所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閱讀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終身學習,終身有益。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決定閱讀效果,是學習的原始動力,它能讓一個人尋求知識、研究事物產生穩定的傾向。首先,課前激趣就很重要,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每一篇課文前設計一點精美的導語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欲望,當然僅這一點激趣還遠遠不夠,我們都知道初中生的注意力很難持久,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激昂的情緒。如教師需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力求語言親切精練幽默,富有感染力;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教師要能靈活運用變式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輔助手段,尤其是多媒體,因為多媒體的運用,可以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生動、逼真的畫面,悅耳的音響,會給學生新異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讓學生用充裕的時間來品讀悟讀文章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戲劇的一位外國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于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了。
因此,我們應該把讀書的權利和時間留給學生,并根據不同的文體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文質兼美的大聲朗讀,深厚凝重的默讀等。例如在講《醉翁亭記》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多次朗讀課文,首先是初讀感知,當學生疏通文意后,讓他們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再次朗讀,隨后,在對課文的美點賞析之后,又讓他們帶著一份美感朗讀課文,最后,讓他們在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情地朗讀課文,學生的思想終于與作者的思想融為一體。樂山水,與民同樂的情趣便會油然而生。
三、重視閱讀的個性化和創造性
現代閱讀理論認為閱讀是作者、作品、讀者三個環節之間的一個互動過程,作者通過作品流露情感,蘊合哲理,直抒胸臆,讀者通過對作品的閱讀,觸摸作者的靈魂與其發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鳴。同一部作品面對不同層次的讀者的賞析所體現出的情感是不同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我們要培養有創意的讀者,而不應以標準化解讀去規范學生的理解,應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讀出自己的個性和創意,要把思維活動貫穿在閱讀教學的始終。
四、讓閱讀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必須立足課內,注目課外,充分尋找文本與生活的鏈接點,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到閱讀中來,把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延伸到生活中去,通過與生活的聯系與對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與“大語文”教學觀也是相吻合的。講《橋之美》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審美觀點對當地的一些建筑和景點進行了品評,從而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同時,審美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鍛煉。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見解。當然,閱讀教學是一門藝術,有待我們語文教師長期探究,我愿與同仁們在這條路上不斷進取。我相信,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引導下,在堅實的實踐基礎上,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會更加不斷地開拓與深入的。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六中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