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明
美術課是普通中學的一門基礎文化課,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環節。美術課作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在中學教育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對于學生性格塑造的影響
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處于發育階段,屬于從少年向青年過渡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可塑性大,通過美術課對他們進行系統的美術知識教育和技能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審美感受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美術是直觀形象的視覺藝術,它的鮮明生動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觀感人的藝術特征,較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因而它更能引起學生興趣,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積極的影響。然而,在中國社會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民族文化傳統中的榮辱意識卻在不斷地受到腐蝕。熱愛祖國與危害祖國之間,服務人民與背離人民之間,崇尚科學與愚昧無知之間,辛勤勞動與好逸惡勞之間,團結互助與損人利己之間,誠實守信與見利忘義之間,遵紀守法與違法亂紀之間,艱苦奮斗與驕奢淫逸之間,榮辱界限在很多人的思想深處悄悄地變得模糊起來。難怪有學者,驚呼,當代中國社會最嚴重的價值危機是恥感意識的淡化和底線倫理的崩潰。
所以,對于道德的培養應該從性格剛剛形成開始,而作為這個時期的主要受教育來源就是學校教育,而對于學校思想教育,美育起著重要作用。最好的辦法是將美育和德育和諧統一起來,在美中不僅受到直觀教育,還要在思想上受到美的熏陶。
二、要想把作品欣賞和思想教育很好地融合,應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簡單描述
在欣賞的開始,先是拋開含義、價值判斷、背景等因素,只讓學生指明畫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語言表達直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對變形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對抽象作品,可指出畫面存在哪些形狀、色彩、結構等,使學生注意到應該注意的所有方方面面,這很重要。因為人們在看畫時,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興趣的而忽略其他細節。
第二步: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將感性分析立即轉化為理性分析。我們要解決的不再是作品給你什么感受,而是畫家是如何使你產生這樣感受的。這就是需要從藝術語言和作品的形式感來分析,來探討色彩、形狀、線條,肌理、人物描繪的特點,分析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圖和底的關系等。這是鑒賞中的重點,也是難點。
第三步:意蘊解釋
意蘊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無限延伸因素。意蘊解釋是繪畫鑒賞的最深層次,從外在層面到內在層面的探討。對超越畫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問底,當然,我們不能只中循跡而求。
意蘊解釋的成敗關系到能否使學生對作品產生共鳴。由于有一些作品是缺少意蘊的,有一些作品其意蘊在可喻不可喻之間,有時教師很難將超越作品的意蘊揭示出來。加之學生缺乏精神上和生活上的深度體驗,如明代沈顥所言:“看畫以林泉之心則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卑”,要很好地領悟和體會作品意蘊,這就需要用審美教育來長時間循序漸進的浸潤和彌散。
第四步:價值判斷
價值判斷是從內容與形式、風格與風味、革新與繼承等方面對作品的優劣作出判斷,可以參考專家對此的批評與評判。而藝術是非常復雜的現象,所以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傾向性意見,但不宜以一己之見,或封閉的、獨斷的評判來概括和指導學生,而應當采取開放式的、多元的評判,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學會對作品進行評價。
綜上所述,師德教育必須貫穿于美術教育中,貫穿在終生教育的全過程中。我們只有理解師德教育的真正內涵,在美術教學中貫穿素質教育,確立它應有的地位,實現其真正的價值,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育人優勢,把中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培養成為一專多能、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棟梁之才。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友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