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蘭芹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必須采用全國通行的規范化普通話,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又可以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展。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后能產生愉快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教師的語言必須合乎思維規律,根據思維的規律,準確地運用概念,恰當地做出判斷,嚴密地進行論證,做到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前后連貫。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傳授知識,知識當然要求是準確的、科學的,因此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做到詞匯豐富、語言準確,不可含糊不清、模棱兩可。這不僅可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所學的內容,而且可以保證他們獲得確鑿的語文知識。
三、教師語言的情感性
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富于情感的,應該在語言中凝結著自己對教材的深透體會。同樣講授一篇課文,一種是機械的講法,一種是富于情感的講法,二者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在第二種情況下,教師才真正作為一個教育者參加到教學過程中來,才不是客觀地敘述教材,才會激發起學生的好惡,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說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課時這樣導入新課:“我國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著名的《過華清宮絕句》,描繪的是唐明皇為博楊貴妃一笑,不惜動用千百兵馬,千里迢迢,兼程飛騎,從南方往長安搶送荔枝的情境。(展開一幅字畫,一邊巡回向學生展示畫面內容,一邊輕聲吟誦)‘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解放后,我國南方經濟飛速發展,一年四季鮮果不斷。尤其是荔枝成熟時,遠遠望去是‘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的絢麗景色,摘一顆荔枝在手,‘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這一段形象生動的導入語言,一下子喚起了學生對荔枝的向往之感,完全進入了“紅云幾萬重”的情境之中。教材是說明文,但在良好教學情境下導入課文,自然入理,科學性、情感性、趣味性有機結合,教學的進展就如鼓滿風帆的小船順勢而下,一氣呵成。
作者單位:河北省行唐縣上連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