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素
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證明“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認為初中作文教學的“源頭活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水潭”
著名作家秦牧說過:“一個作家應該有三個倉庫:一個直接的倉庫是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間接的倉庫是裝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有了這三個倉庫,寫起來就比較容易”。可見,要搞好作文教學,必須充實學生的作文材料。因此,我讓學生每人建立一個“積水潭”筆記本,讓學生廣泛地積累優美詞匯、摘錄精彩片段。
此外,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閃光的句子,精彩的段落和群眾性的語言,但是我們只要做個有心人,就隨手將這些精彩語句摘錄下來。日積月累,何愁語言不豐富呢?學生在寫作中將這些積累的精彩語言恰當地運用,就能化抽象為具體,變平淡為生動,為文章增添色彩和氣勢。很多大作家都是經過長期的生活積累,然后選取精彩片段加以創作,使自己寫出的文章流光溢彩,生動形象。
二、聊、講、辯
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說過“多做口頭作文的練習對作文的提高就有很多好處,費時少而收效廣,不光是本人有益,全班都得益。能夠把一件事說的有頭有尾,層次分明,寫下來就可能是一篇好的記敘文;能夠把一個道理說的有條不紊,透徹有力,寫下來就可能是一篇好的議論文”。我在呂老思想的指導下,開展了“聊、講、辯”活動。
聊,指聊天課。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海闊天空地聊,目的是為了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聊完后,布置一事一議的作文,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
講,指課前一分鐘演講。由念稿到脫稿;由自由話題到限制話題;由有準備到即席講話,層層深入,這樣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會明顯提高,寫作也達到了文從字順的效果。
辯,指辯論會。我常找一些材料或針對一些題目,就一個問題相對的兩個方面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學生最喜歡這樣的活動。課上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課后針對辯論的內容自定觀點,寫議論文就胸有成竹了。
三、大作文
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這類作文既要速度,又要質量。我按每學期作文訓練重點,循序漸進地安排每周的訓練。每次作文訓練都提出相對具體的要求:審題要做到看清題目的要求;構思要注意安排合理的行文方式;選材一定要選取典型的材料,特別強調必須按時完成。剛開始訓練,能按時完成的很少,慢慢地能按時完成的學生越來越多。經過一學年的訓練,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夠在一堂課的時間內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最快的25分鐘就可以完成。
對大作文的講評也是很有講究的,在講評作文時,針對每次作文的具體情況,我采取傳統講評和創新講評兩類不同的講評方法。如果學生的作文整體寫得不錯,就采用點評法,即點出每位學生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果差距較大,則采用示范法,即范讀講評較好的文章,給其他同學以示范。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并且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我采用了創新講評,即互評法、討論法、和自評法。互評法就是同學之間按教師制定的要求互相評改作文,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目的;討論法就是針對少數特例,那些與眾不同的文章,在討論中明辨是非,學會思辨;自評法是鼓勵學生毛遂自薦,自我肯定,自我批評。經過三個學年的訓練,學生不僅學會了限時作文,而且培養了他們的文學素養,提高了寫作水平。
總之,涓涓細流匯江河,要想提高學生的整體寫作水平,我們必須讓學生大量地積累材料。寫作有了積累,也就有了活水,有了源頭,那么學生的“渠”自然就會常“清”。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上安中心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