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孝軍
摘要:現代經濟政策目標主要有基本目標與具體目標之分。基本目標有效率、公平、發展、穩定與國際和平等五個方面,具體目標可分為經濟增長、結構優化、物價穩定等十個方面。基本目標與具體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聯系,并且各政策目標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關鍵詞:經濟政策;基本目標;具體目標
中圖分類號:F1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01-02
一般來講,“經濟政策就是指經濟政策主體在某種特定的經濟秩序和經濟結構的基礎上,采用經濟政策手段,去實現某種經濟政策目標的行動或者方針。”[1]因此,討論經濟政策的目標及其相互關系對于政府制定正確而合適的經濟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1.經濟政策目標的理論界定。一般來說,經濟政策目標是指經濟政策主體對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最終取向或要達到的目的。首先,經濟政策目標是經濟政策主體的要求。這個主體可以是國家或各級政府及其管理機構,分別對經濟發展不同層次的要求。其次,經濟政策目標是政策體系的核心部分。因為政策手段要為政策目標服務,并且政策的運行過程就是政策目標的實施過程。第三,政策目標帶有價值判斷因素。經濟政策目標涉及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一方面,確定政策目標要以社會的事實或客觀條件作為基礎,從實際出發,以事實為根據;但另一方面,經濟政策作為政策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措施或解決問題的手段,要達到何種理想狀態關鍵取決于全社會及社會成員個人的價值判斷或價值觀。
2.基本目標與具體目標。福利經濟學認為政府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可以界定為社會福利最大化。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作為經濟政策主體的政府所追求經濟政策的最終目標可以被歸結為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人民的各種需要。
1.效率(efficiency)。通常,人們把“效率”理解為沒有浪費,經濟學中將其解釋為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達到這一境界可能在很多方面有外在表現,比如,從價值形態的考慮,可能是總產量的最大化;從快樂和幸福方面的考慮,也可能是總效用的最大化;從整體考慮,還可能是各種市場的相互依存及其一般均衡;從當事人可能會對價格決定產生影響看,又有可能是埃奇沃思最早闡釋的核心均衡(core equilibrium),即那種當事人已經無法再通過退出現行經濟另行結盟或交易而改變處境的境界。經濟學中關于效率標準一般采用帕累托原則來衡量。
2.公平(equality)。一般認為,社會對公平目標的追求更多地依賴于政府的行為。公平主要指的是收入與財富的平等問題,涉及個人、團體的經濟利益的調整。對于公平的衡量主要有過程標準與結果標準兩類。過程標準強調收入分配的公正、合理。大體有四種觀點:(1)認為市場過程都是公平的,所以應維護私人在市場上按要素稟賦和要素價格能夠掙得的一切收入;(2)反對任何市場過程都是公平的觀點,但同意競爭市場過程的公平性,主張維護私人在競爭市場上的收入;(3)只承認勞動過程的公平性,因而只應維護勞動所得;(4)強調市場過程初始階段條件的平等性,這樣才能保證市場過程的公平。結果標準強調收入分配的結果能夠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主要有功利主義標準、羅爾斯主義(Rawlsianism)標準、平均主義(egalitarianism)標準和無嫉妒(non-envy)標準。
3.發展(develop)。經濟發展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隨著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整體演進和改善。具體地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經濟數量的增長;二是經濟結構的優化;三是經濟質量的提高。經濟發展的內涵廣泛,是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的概念,在質和量的統一中更注重經濟質態的升級和優化。因此,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必然是復合型指標,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采取經濟、社會、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標準來衡量(有由聯合國社會發展研究所設計的綜合指標體系和由世界銀行設計的世界發展指標體系);另一類是采取生活質量標準來衡量(有生活的物質質量指標簡稱為PQLI指標體系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提出的“社會指標體系”)。
4.穩定(stability)。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讓市場機制自發地加以調節,經濟就不能穩定地發展,而是在繁榮與蕭條的周期性交替中前進。這種周期性波動造成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會帶來各種問題,最突出的是繁榮時期所出現的通貨膨脹問題和蕭條時期出現的高失業率問題。失業和通貨膨脹都引起資源配置失調、效率降低,并可能造成社會不穩定。衡量經濟穩定的指標主要有就業指標、價格變動指標、增長指標與對外經濟平衡指標。
5.國際和平(international peace)。從表面上看,國際和平是純粹的政治性目標,然而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發展,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日益占據主導地位。伴隨著國際經濟交往與合作的不斷深入,國家間的經濟利益聯系也日益密切。各國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尤其是對外經濟政策時,不得不考慮其對他國所產生的影響,以免產生不必要的沖突。
1.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產品與勞務總量的增加,即國民經濟的更多產出。經濟增長會給個人、國家乃至世界帶來各種影響,它能普遍地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促進收入分配的平等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同時增加國家的實力。衡量經濟增長,一般采用國民生產總值(GNP)的總量或人均量為尺度,有時也采用國民收入(NI)和社會總產值等。經濟增長率必須保持適度,這是由一國資源條件、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所處階段決定的客觀上允許的增長率。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兩個:要素投入量與要素生產率。據此劃分的經濟增長方式可分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與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2.結構優化。重大經濟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經濟結構優化既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的優化,又包括產業結構、地區結構、投資結構、商品供求結構等的協調與合理。
3.物價穩定。劇烈的通貨膨脹引起:(1)貨幣價值下降,各種收入與財富在不同人群之間的再分配;(2)加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助長了投機和資本的盲目轉移;(3)破壞商品正常流通,社會需求發性變態;(4)縮減商業信用,減少銀行儲蓄。西方經濟學對于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主要有需求拉動說、成本推進說、供求混合推動說、部門結構說以及預期說。鑒于通貨膨脹的不利影響,各國政府都把控制通貨膨脹率作為一個主要的經濟政策目標。嚴格說來,零通貨膨脹率是不現實的。通貨緊縮引起:1)需求不足,供給過剩,加速經濟衰退;2)提高實際利率,加重債務人負擔;3)導致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出口下降和進口上升,引起國際貿易狀況惡化[2]。
4.充分就業。其一,充分就業有利于經濟資源的完全利用,從而有利于提高整個經濟的效率。其二,充分就業能夠為全體人民提供最大的生活保證。其三,充分就業還能夠刺激節約勞動的技術革新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際工資。最后,充分就業還有利于勞動條件的改善,提高勞動者的地位,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經濟學家根據引起失業的原因的不同而將失業分為四種類型:自然失業、自愿失業、周期性失業(或非自愿失業)、隱蔽失業。充分就業并不是要消滅各種失業,而主要是消滅由于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周期性失業。
5.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 。國際收支是指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同外國居民間進行經濟交易所產生的收入與支出的總和。國際收支平衡對于國內貨幣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國際經濟一體化推動著國際貿易的增長與國際間經濟交往的密切,因而國際收支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6.地區與產業保護。地區與產業保護是指當某一地區或某一產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國內競爭下,面臨衰退危險的時候,與其他地區和產業相比,它們所享受的一些特殊保護。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的不同,一個國家的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必然有其相對優勢與相對薄弱的產業。
7.環境保護。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終極物質來源,經濟生產過程中的基本投入主要來自于自然環境。然而,人類在從自然界不斷獲取各種各樣資源的同時,又在不斷地污染著自然環境。由于任何國家的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所以經常存在著因資源的過度開發而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的情況。
8.人口數量控制與結構改善。首先,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人口發展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相適應。一方面,人是社會生產力的主體,一定的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人作為生產者又是有條件的,不僅要與生產資料結合,還要受年齡、體質和技能的限制。況且,人作為消費者,一生都要消費產品。因此,人口數量及其增長速度必須限制在物質資料生產發展所必需和所允許的范圍內。其次,人口結構尤其是在業人口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一國經濟結構的合理化及其可持續性。
9.重要物資供給保證。為了應付重大自然災害和戰爭的發生以及一些特殊事件(如非典)的發生,政府有必要在平時儲備一定的戰略物資,甚至有時需要由政府直接經營某些基礎產業。
10.消費結構的改善。消費結構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下,各種影響消費的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在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及其數量比例的總和[3]。
上述這十個低次的、具體的經濟政策目標,與高次的、抽象的基本經濟政策目標之間都具有或強或弱的聯系。
通常,任何經濟政策體系都是由多個經濟政策目標所構成。其中任意兩個政策目標之間的基本關系分屬于下面三種情況之一:(1)相互獨立:一種政策目標的實現對另一政策目標的實現完全沒有影響,或者其影響極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計;(2)相互補充:一種政策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另一政策目標的實現;(3)相互對立:一種政策目標的實現會阻礙另一政策目標的實現。另外,當政府為實現一種政策目標而采取的政策工具不只一個時,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會出現另外三種:1)部分互相補充:政府采用的政策工具只有一部分對另一政策目標起促進作用,而其余部分對另一政策目標幾乎沒有影響;2)部分互相對立:即部分起阻礙作用而其余部分幾乎沒有直接影響;3)部分補充部分對立關系:即政府采用的政策工具一部分對另一目標起促進作用而另一部分起阻礙作用。
參考文獻:
[1]朱東平.經濟政策論[M].北京:立信會計出版社,1995:1.
[2]曹龍騏.貨幣銀行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97-426.
[3]陳玉璞.淺析消費結構的內涵[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96,(2).
[責任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