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玉
摘要:論述了狹義共同侵權行為的概念,構成要件及形態,參考其他學者的主流觀點并結合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提出了自己的結論性觀點。試圖需求一種通行的觀點為未來民法在關于狹義共同侵權行為方面立法的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狹義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連帶責任
中圖分類號:DF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56-01
中國民法通則第130條對共同侵權作出了原則性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賠償法案件實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對于無意思聯絡的行為結合致人損害的情形,作出了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涉及到了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問題(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8條),但是如何掌握共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如何認定幾種主要形態的共同侵權行為以及如何確定共同加害人的民事責任,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共同加害行為是指加害人為兩人或者兩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民事權益,共同加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首先是侵權行為,其構成應當符合某一特定侵權行為的要件,一般而言需要有加害行為、損害、因果關系和過錯這四個要件。
一、主體的復數性
所謂主體的復數性,是指加害人為兩人或者兩人以上的多數人。加害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法人。其中自然人應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須具備民事責任能力。而不存在單位與員工或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關系或者其他替代責任關系。同一企業的數個雇員在執行職務時對第三人造成損害也不屬于共同侵權,因為承擔責任的不是這些雇員而是他們共同的雇主。
二、意思聯絡或者行為關聯
在中國民法界,學者對共同加害行為是否以意思聯絡為必要,存在以意思聯絡說和共同過錯說為主的“主觀說”和共同行為為主的“客觀說”所謂意思聯絡即共同故意是指數個行為人對加害行為存在“必要的共謀”,如事先策劃、分工等。過失不構成共同加害行為。共同過錯說則認為,共同侵權行為的成立不以行為人之間的意思聯絡為要件,共同過失也可構成共同侵權。
共同侵權行為的“客觀說”。該說認為,“民法上之共同侵權行為與刑法上之共犯不同,茍各自之行為,客觀上有關聯共同,即為足已。”[1]
主觀說害怕擴大共同侵權及連帶責任之適用而加重加害人的負擔;客觀說則試圖尋求對受害人更有力的保護與救濟。二者均有可取之處以及相應的法理,但是各執一端難免失于偏頗。我們認為采取“折衷說”更為妥當。折衷說的具體要求是:從主觀方面,構成共同侵權,數個加害人均需要有過錯,或者為故意或者為過失,但是無須共同的故意或者意思上的聯絡;各加害人的過錯的具體內容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設某小河上架有木橋。村民甲盜竊橋樁若干,此后不久村民乙又盜竊橋樁若干。由于橋樁被盜過多終導致木橋坍塌。村民甲和乙盜竊橋樁并沒有意思之聯絡,但是有相同或者類似的過錯,即導致木橋坍塌,故認定其共同侵權行為和連帶責任比較合理。否則,僅僅判決甲和乙分別對其盜竊的柱子負責,顯然是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賠償法案件實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對于無意思聯絡的行為結合致人損害的情形作出了規定,該條內容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錯致人損害,或者無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錯,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行為間接結合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比例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三、結果的統一性
其一,損害后果構成一個整體,受害人為同一主體,受到侵害的民事權益是同一類別或者相似類別的,損害后果在事實上或法理上不具有獨立性。其二,共同侵權行為與作為一個整體的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由上分析,對于共同加害行為形態的結論性觀點是:(1)有意思聯絡或者共同故意的共同加害行為;(2)沒有意思聯絡但有共同過失的共同加害行為;(3)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數人的行為直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的;(4)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數人的行為間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的。
參考文獻:
[1]史尚寬.債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166.
[責任編輯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