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鴻廣等
摘要:當前國家間經濟競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貨幣競爭。人民幣國際化既是中國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的結果,也是維護中國國際利益的重要手段。人民幣國際化在獲取鑄幣稅收支的同時,有利于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穩定與公正,增強中國國際收支調節能力,減小匯率風險,促進中國貿易發展。
關鍵詞:國際貨幣體系;人民幣;國際化;利弊
中圖分類號:F8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047-02
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決定在未來六個月內購買總額3 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國債貨幣化等于直接發行鈔票,美元面臨貶值預期。中國1.95萬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的安全問題受到嚴峻挑戰,對策之一就是推進人民幣進行國際化。全面深刻認識人民幣國際化的利弊得失,有利于掃清思想認識上的障礙,以更好地出臺和推進下一步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維護中國的利益。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內涵及其必然性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內涵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隨著本國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在國外市場擴展,在本幣職能基礎上,通過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和境外貨幣自由兌換等方式流出國境,在境外逐步擔當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儲藏手段和價值尺度,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可自由兌換性、普遍接受性和相對穩定性[1]。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性
強大的經濟綜合實力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強國決定強幣,人民幣國際化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中國的綜合經濟實力。
一是從經濟總量來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的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為9.8%,是同時期世界平均經濟增長速度3倍以上。根據The World Factbook 《世界概況》(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出版)報道,2008年底中國GDP世界排名已超越德國位居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測,按近十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到2017年將趕上并超過日本,到2032年將趕上并超過美國[2],人民幣代表的是正在高速發展的強大的中國。中國1.95萬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為人民幣提供強大的支付能力保證。
二是產品制造能力供給能力來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中國很多工業品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例如,煤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彩色電視機、家用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微波爐、各類紡織品以及日用輕工業品。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
三是從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看。在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中國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發展速度要快于國內經濟增長速度。1980年,中國的“依存度”才7.2%,中國基本上還是個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體。到2000年,“依存度”達到23.1%,如今,對外依存度超過了60%,中國已成為一個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國家。人民幣作為這個巨大的外向型經濟體的交易媒介,已受到來自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前所未有的追捧。如果說一國國內經濟規模不足以證明其貨幣國際化的必然性,那么,一國國際經濟的規模和卷入程度將充分證明其貨幣國際化具有直接的客觀基礎。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綜合經濟實力發生了顯著變化,代表其總體經濟價值的貨幣,必將遲早成為世界貨幣,這也是主要發達國家所走過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人民幣國際化利弊分析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利方面
1.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與公正。美國次貸危機之所以發展成為影響全球的金融危機,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一個極大的不利因素。由于不存在世界政府也就不存在主權世界貨幣,目前建立在一國或幾國“國內貨幣國際化”基礎上的國際貨幣本位制度,內在地規定了國際貨幣制度的不穩定性和不平等性,讓其他國家面臨著巨大的道德風險。這種道德風險在美國最近通過發行美元,把自身的面臨的危機困難向全球轉嫁時正在變為現實。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主要由發達國家掌握了貨幣話語權,而發展中國家處于被支配的地位。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這種弊端需要一股新銳的力量加以改善。人民幣國際化恰好順應了這種要求。人民幣國際化不僅有利于各國儲備在幣種上進行風險分散,而且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國際權利,將是維護對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和公正的巨大力量。
2.有利于增強國際收支調節能力,緩解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目前中國擁有數額較大的外匯儲備,實際是相當于對外國政府的巨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稅和美元濫發的道德風險。人民幣國際化后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在外匯儲備方面可以實現貨幣替代,這為中國利用資金開辟一條新的渠道,不僅可以大大降低國際儲備的數額,而且減少中國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人民幣的國際化有利于我國擺脫困擾發展中國家的“米德困境”問題,即發展中國家為了保持外部均衡,必然犧牲內部均衡,如國內充分就業率,通脹率等。
3.有利于減少匯率風險,促進中國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目前,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外金融活動步入空前的發展時期,匯率變動始終是困擾和制約開放經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外貿企業持有大量外幣債權和債務,貨幣敞口風險較大,匯價波動會對企業經營產生不利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后,對外貿易和投資可以使用本國貨幣計價和結算,企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將隨之減小,這可以進一步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發展。同時,也會促進人民幣計價的債券等金融市場的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越高,在外貿、乃至在其他經濟往來中所占的比重越是顯著,中國所面臨的匯率風險也就越小,一旦人民幣完全實現國際化,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4.有利于中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人民幣的國際化同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是互為因果的關系,由于貨幣國際化過程中所具有的自我實現和自我強化的動態特性,人民幣的國際化,必然要求中國金融管理體制進行一系列改革;反過來,金融體制的改革,又將進一步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日本政府在看到日元國際化巨大利益的同時,卻忽視了國內金融體制與日元國際化的不匹配性,盲目推動國際化的進程,最終導致了金融泡沫的破滅和經濟的停滯不前。
5.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鑄幣稅是指發行者憑借發行貨幣的特權所獲得的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主權國家發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都是借助貨幣壟斷發行權向持有者籌集資金的一種行為。在本國發行紙幣,取之于本國用之于本國,而發行世界貨幣則相當于無償從別國征收鑄幣稅(seigniorage)。中國目前所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這對一個急需資金的發展中大國而言,相當于對外國政府的巨額無償貸款,同時還要承擔通貨膨脹稅和嚴重的美元道德風險,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財富流失。而人民幣國際化以后,中國不僅可以在國際交換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幣,從而減少外匯儲備,而且相當于間接地向其他國家和地區發行人民幣,獲得鑄幣稅收入。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匯儲備中的比例不斷加大,其收益也會逐漸增加。而且人民幣流出境外,這對于緩解中國自然資源短缺、市場供應過剩有利。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不利方面
1.享受權利的同時往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人民幣國際化對改善目前國際貨幣體系的不穩定性、利己性、權利與義務不對稱等內在缺陷而被寄予期望。美元、歐元等貨幣的國際化現實說明,擁有了國際貨幣發行權,就意味著制定或修改國際事務處理規則方面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但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意味著更多的國際責任,這些責任可能與國內的政策目標相沖突,可能損害國內經濟利益。如1997年金融危機中中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充分說明這一點。
2.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一定影響。人民幣國際化使中國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國經濟金融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貨幣國際化后如果本幣的實際匯率與名義匯率出現偏離,或是即期匯率、利率與預期匯率、利率出現偏離,都將給國際投資者以套利的機會,刺激短期投機性資本的流動[3]。
3.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后,國際金融市場上將流通一定量的人民幣,其在國際間的流動可能會削弱中央銀行對國內人民幣的控制能力,影響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比如,當國內為控制通貨膨脹而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而提高利率時,國際上流通的人民幣則會擇機而入,增加人民幣的供應量,從而削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應[3]。
4.加大人民幣現金管理和監測的難度。人民幣國際化后,由于對境外人民幣現金需求和流通的監測難度較大,將會加大中央銀行對人民幣現金管理的難度。同時人民幣現金的跨境流動可能會加大一些非法活動如走私、賭博、販毒的出現。伴隨這些非法活動出現的不正常的人民幣現金跨境流動,一方面會影響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也會增加反假幣、反洗錢工作的困難[3]。
盡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一定不利影響,但長遠看,國際化帶來的利益整體上遠遠大于成本。
三、結束語
衡量一國貨幣國際化的通用標準,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貨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二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以此標準,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還處于初步階段。而且,人民幣國際化需要一些條件,如本國資本賬戶開放、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完善、與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體系的接軌等等問題都需要時間,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需要主動規劃穩步推進,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幣國際化之路。
參考文獻:
[1]張沐.人民幣國際化機遇與利弊權衡[N].國際財經時報,2009-03-30.
[2]童年成.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中國流通經濟,2007,(12).
[3]曹紅輝.國際化戰略中的人民幣區域化[J].中國金融,2006,(6).
[責任編輯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