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基等

摘要:以肇慶市農村勞動力的供求狀況調查數據為依據,分析了肇慶勞動力轉移狀況。通過發達地區產業發展對勞動力轉移的帶動和擠出作用分析,研究了肇慶產業變動對勞動力轉移的實際影響,通過對肇慶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尋找適應肇慶實際的勞動力轉移對策,最終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關鍵詞:勞動力供求;農村勞動力;轉移;欠發達地區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06-07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肇慶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迅速占到農民收入的四成左右,成為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增長點。但是農村勞動力大量富余,勞動力轉移處于無序狀態以及轉移的規模和質量都很低的現狀,使得肇慶農民工資性收入低且僅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實現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開發,真正實現農村勞動力的穩定轉移,是肇慶實現現代化和城市化的主要任務。
一、肇慶農村勞動力資源的總供求及轉移狀況分析
(一)肇慶勞動力資源狀況及供求分析
1.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青壯年勞動力占七成多。據統計,肇慶市現有人口總量406萬,農村人口293.6萬,占人口比重的72.3%。農村勞動力159.9萬人,已轉移就業84.6萬人,尚需轉移農村勞動力22.6萬人,其中35歲以下屬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有11.2萬人,占尚需轉移農村勞動力的49.6%,每年新成長勞動力(含初高中畢業未升學人員)3.6萬人,農村勞動力可轉移潛力較大;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22.6萬可轉移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8.1萬人,占總量的80%。從男女性別比例看,常住人口中17歲以下以男性居多,18~45歲以下以女性居多,45歲以上女性居多。男女比例與年齡結構失調。農村就業勞動力中年齡構成中,16~17歲的占1.2%,18~50歲勞動力所占的比重最大,為71.2%,50歲以上的占21.9%,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
2.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初中文化程度占五成。肇慶農村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2.5%,小學文化程度占3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3%左右,大專及以上學歷不足0.5%。希望這種低學歷狀況在農村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后能有很大改觀。肇慶常住戶訂閱報紙情況看,訂閱比重只有2.3%,95.0%左右農戶只訂閱了1~2種報紙,訂閱比例低且訂閱品種單一。
3.農村勞動力約八成從事第一產業,二三產業各占一成左右。從肇慶農村勞動力從業構成看:第一產業就業勞動力占78.3%,其中94.5%從事農作物種植業,從事林業、畜牧業、漁業及其服務業的勞動力不足6.0%,第一產業以女性居多,留守婦女甚至是50歲以上婦女家庭和農活負擔較重;二產業就業勞動力占10.5%,以制造業和建筑業為主占了98.0%,第二產業主要以男性勞動力為主。三產業就業勞動力占11.2%,主要從事居民服務及其他服務業和其他行業。
4.農業勞動力兼營狀況日益普遍化。根據普查數據,肇慶純農戶(只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占全部農戶的比重為61.6%,其中,以經營農業為主體、兼營非農業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31.1%;以經營非農產業為主體,非農業收入大于農業收入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為30.0%。分地帶看,平原地區為36.2%,丘陵地區為27.1%,山區為30.7%,從類型看城鎮兼業比例明顯高于農村。以上數據資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肇慶農戶兼業情況日益普遍和深化。
肇慶市的基本市情,2008年與2007年相比,其中農村勞動力從業人口規模減少了39萬,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仍在增加,但由于農業稅收及農村子女義務教育免費等原因導致農民工回流,農業從業勞動力增加10萬。加上今年珠三角產業轉移和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而產生的勞動力溢出效應,預計2008年農業勞動力增加數至少在20萬—30萬之間。所以,再加上2007年新增的農業勞動力約19萬人,肇慶市預計有50萬富余農村勞動力亟待轉移。而按照GDP增速計算城鎮每年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總數不足8萬個。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各地新建企業年大約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6萬多人,新增第三產業每年大約吸納農村勞動力1萬多人。當前肇慶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2.55%,今后20年估計維持在69%左右的較高水平。因此從總體上看,肇慶勞動力供求呈現供大于求態勢,而且這種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態勢將持續存在。
(二)肇慶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分析
2007年農業從業人員比2006年同比下降1.2%。據普查資料分析,肇慶農村社會的農業勞動力規模從1996年的164.10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182.62萬人,基本是呈持續上升趨勢。農業勞動力占農村社會勞動力比重從1996年的65.8%下降到2006年的61.2%。近年來,隨著城市改善用工環境,加大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力度等措施,農民工外出就業數量持續增長。農民工轉移就業規模呈現不斷增長態勢,從偏重數量就業轉到素質就業。2006年普查資料顯示,肇慶外出從業人員達54.32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9.7%(其中外出人員中的87.0%實現了勞動力的轉移)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了近九成。外出勞動力以農村為主占74.0%左右,而其中從丘陵地帶和山區轉移的勞動力則占七成多,城鎮比例相對較低。從男女性別看,外出人員男性比例是女性比例的1.54倍,不論是勞動力轉移地還是接納地,因性別問題帶來的社會問題也不容忽視。從外出地區看,轉移主要以本區域內為主,省內轉移較為普遍,省外轉移則不足1%。外出勞動力從事三產的比重為1.96∶51.13∶46.91,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這種就業結構對勞動力自身素質要求也提出了挑戰。
從整體上看,肇慶農村勞動力轉移呈現以下特點:
1.外出勞動力主要以農村為主,省內珠三角轉移較多,外出男女比例不協調。外出勞動力主要以農村為主,占74%左右,鄉鎮占26%。其中從丘陵地帶和山區轉移的勞動力則占七成多,中心板塊及城鎮比例相對較低。從男女性別看,外出人員男性比例是女性的1.45倍,因此因為性別問題不論是勞動力轉移地還是接納地都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從外出地區看,轉移主要以本區域內為主,省內轉移較為普遍,省外轉移則不足1%。由此看出一方面由于受到發達珠三角的吸引,另一方面也說明本地勞動力因為語言、飲食習慣、水土等外因素影響限制了勞動力的外省轉移。今后,隨著中部崛起和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化,我們應該把勞動力轉移的目標投向廣東以外。
2.轉移外出的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導致就業渠道狹窄。從文化水平看,外出勞動力80%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8%,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1.8%。在外出的勞動力中,經過專業技術培訓的很少,大專及以上學歷不足0.5%。農村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知識和信息來源少,使得農村外出就業勞動力競爭力較弱,就業空間較小。分析表明農村勞動力素質高低以及是否受過專業培訓,決定了勞動力能否就業和就業層次的高低。肇慶外出打工勞動力主要在制造業、建筑業、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就業,均是一些工作技術要求低的行業,第一產業就業勞動力占3.17%,第二產業就業勞動力占49.15%,第三產業就業勞動力占47.69%。多數人從事的工作環境差,勞動報酬低。

3.農村落后思想觀念阻礙了勞動力轉移。農村勞動力因為文化素質低下導致思想保守、觀念落后,怕冒風險,缺乏投資意識和創業精神,將自己捆死在土地上,把耕作土地看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不愿意或不敢去從事第二、三產業,更不愿意去外省打工。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目前,勞動力市場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專業型、技術技能型轉變,這給肇慶勞動力轉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4.子女教育問題、土地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目前肇慶市17歲學齡兒童有772 728人,占常住人口的32.25%,由于農村外出打工的大多是青壯年農民夫婦,其子女正值上學求知的年齡,生活不能自理,只得寄放在年邁的父母或親友身邊,對子女學習和身心健康的培養不能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子女教育問題成為外出打工農民的一塊心病(目前由于農業稅的取消,農村小孩教育費用的免除,造成部分農民工的回流)。其次土地問題也是困繞農民的一大問題。肇慶當前農業土地流轉形式較單一,土地流轉未形成規模。據統計我市土地流入和土地流出的戶比例都偏低,形不成規模,大部分土地流轉的結果,并未走出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的圈子。土地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比較圓滿的解決,就無法解除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后顧之憂。
5.政府就業服務能力有所增強,但勞動力培訓任務仍很艱巨。過去,自發性轉移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是依靠“血緣、人緣、地緣”關系,通過親屬帶領、親友介紹、本地外出人員帶動、自行外出闖蕩等方式進行轉移。目前,肇慶各縣(市)區都設立了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已建立縣級以上公共就業服務機構10個,設立鄉鎮(街道)勞動保障機構100個,建立了村級兼職勞動助理制度,就業服務不斷向基層延伸,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做到了有組織、有措施和有序推進。據肇慶市農業局的調查,2006年以農業部門勞動部門和職業培訓機構為主共組織培訓5 360人左右。按照每年8萬人員的培訓計劃,任務仍很艱巨。
6.小城鎮建設總體水平不高,吸納農村勞動力的功能較弱。農村的現代化,從本質上說就是農村城市化,即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農業生產向“工廠化”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轉換的過程。城市化是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以來,肇慶農村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發展規模還不高,與珠三角地區仍然存在較大差距。由于公共設施不足、鄉鎮企業集中度低、經濟總規模偏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小城鎮發展較慢,對農民的吸引力不高。
二、肇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依據和理論依據分析
(一)肇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依據
1.“雙轉移”機遇。從上面的肇慶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成本較低。肇慶雖地處珠三角,但與珠三角發達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肇慶山區面積廣,農業人口眾多,城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仍舊不平衡,山區板塊與中心區仍有很大差距,工業發展受土地、資金、技術、地理區位等條件影響,工業規模不大,對周邊山區的勞動力轉移帶動作用有限。加上山區勞動力因為素質低成為轉移的最大障礙。所以山區的教育問題,即基礎國民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尤顯重要。今后應抓住“雙轉移”之機,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珠三角建立現代產業基地需要較高素質的勞動力。肇慶一方面發揮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另一方面,發揮肇慶近年來大力興辦職業教育的優勢,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為珠三角輸送各種技能型人才。
2.百萬人口城市規劃的需要。新編制的《肇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城市規劃區范圍包括端州區、鼎湖區以及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845.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的范圍包括端州區和鼎湖區的坑口、桂城、廣利街道辦,永安及鳳凰鎮的部分用地,土地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預測2020年中心城區服務配套人口95萬人。在城市規模上,力爭未來10—15年,大端州(包括端州區、鼎湖區)建成區面積達80~100平方公里,人口達80萬~100萬,并根據“大肇慶”理念,將高要、四會納入區域協調范圍;在城市特色上,老城區著力體現歷史人文,新城區則更多體現現代化;在城市建設重點上,突出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大珠三角城際網絡。因此,要實現超百萬人口的地區性中心城市目標,肇慶今后要繼續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創新,摸索出適宜居住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加快經濟中心區和山區板塊人口向中心板塊的移民,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二)肇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論依據
1.產業結構演進理論。庫茲涅茲產業結構演進理論指出,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們對各種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結構也會發生變化“這時,由于最大產出原則的作用,整個社會的產出結構必然會隨著調整。”而產出結構的調整,只有通過投入要素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再配置來實現,而投入要素在部門間的再配置最終都是通過勞動力在產業間的重新配置即勞動力轉移來實現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三次產業的就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會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會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會先上升、后下降,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則會持續、穩定地上升。因此,多年來珠三角經濟快速發展引發大量的勞動力轉移,今后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珠三角產業轉移,必然會引起勞動力在更大范圍內的轉移。
2.中心城區發揮集聚輻射帶動作用需要。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而中心城市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集聚和輻射功能是城市功能的綜合體現。當前我市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并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甚至還有弱化的趨勢。目前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準就是非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宏觀經濟學中有“乘數原理”,人口增長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就通過如下渠道由“乘數效應”給經濟增長帶來積極影響:(1)新增人口增多—消費人口增多—消費需求增多—經濟增長。(2)新增人口增多—對新增人口的生活、教育、住宅投資增多—經濟增長。2007年肇慶個人平均消費支出為480元,人口因為規模問題其“乘數效應”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仍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出來。肇慶城市區目前人口是49萬左右(包括端州和鼎湖),人口規模較小。因此,很有必要吸引更多的人口來帶動中心城區的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但與此同時肇慶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市,我們認為,過多的人口同樣會損害其城市性質的彰顯。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情況下,對于一個產業功能強大、輻射影響力廣泛的城市來說,起決定作用的是城市人口的素質結構而非單純的城市人口規模。城市人口規模小的,其競爭力不一定就弱,城市人口規模大的,其競爭力不一定就強。所以,百萬人口的城市規模既可以發揮肇慶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又可以避免因為人口規模過大而帶來的一系列壓力問題。
三、產業轉移對勞動力轉移拉動作用的實踐分析
為說明經濟發展對勞動力就業的關系,我們引入就業彈性系數概念。其經濟含義指:經濟每增長1%,就業能增長多少個百分點。就業彈性系數越高,同樣的經濟增長率能帶動更多地就業人數;反之,就業彈性系數越低,同樣的經濟增長率所能帶動的就業人數越少。如果就業彈性系數為負值,即表明經濟增長沒有帶來就業人數的增加,而是減少。
1.東莞制造業增長對就業增長的拉動作用分析。改革開放三十年,為中國經濟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使中國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點區域。東莞則成為其中的典型。1978年,東莞生產總值僅有6.11億元,財政收入只有0.66億元;2007年,東莞市生產總值3151億元(是肇慶的6倍),財政收入539.54億元(是肇慶的10多倍),東莞基本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躋身于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城市且排名第十二位。這一切皆源于東莞發達的制造業。近年東莞的工業總產值中,制造業占80%以上,發達的制造業使得東莞經濟結構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變。發達的制造業不僅帶動了會展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更為主要的是發達的制造業吸引了眾多的勞動大軍。1990年東莞外來工大約65萬多人,2000年250萬左右,2005年東莞的就業彈性系數為0.82,經濟增長當年帶動的就業崗位是56.7萬個。2007年總就業人口達到800多萬。其中外來人口占東莞人口的八成左右,一方面為東莞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另一方面他們又形成了龐大的消費群體從而帶動了東莞第三產業的發展。因此,到2007年東莞產業結構明顯優化,所有制結構從單一向多元化發展。實現了產業結構由以第一產業為主的傳統模式向以第二產業為主,三大產業協調發展的模式大飛躍,初步建立起了適應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業結構體系。三產比例由1978年的44.6∶43.8∶11.6躍升為2007年的0.4∶56.8∶42.8。當然東莞目前也同樣面臨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問題,其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第一、第三產業薄弱。尤其是第三產業,2006年第三產業占GDP總值42.8%,而當前全世界服務業占GDP比重是68%,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也為52%,顯示東莞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非常必要。另外,當前國際能源、資源價格飆升,以制造業為主的國內經濟承受巨大壓力,東莞乃至珠三角及廣東必須通過產業重新布局來改善自身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不利地位。以上這些給肇慶今后發展工業化提供了寶貴經驗借鑒。
2.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轉移的逆向流動分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以賺取加工費為主的外源型經濟所能帶來的利潤早已被攤薄。在經濟專家和政府看來,外源型經濟主導的廣東經濟到了不得不轉型的當口。”這是近兩年媒體在報道珠三角產業轉型問題最為典型的語調。一方面,在珠三角提出產業轉型之際,又遇到國際金融海嘯的影響,在內外交困的嚴峻形勢下,新的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企業沒有跟著進入,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暫時缺失。另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將作為廣東省追求“科學發展觀”的示范地區,而且珠三角的土地等資源承載壓力增大、環境保護的要求提高,必將使傳統制造業產生一個“溢出效應”,因而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傳統制造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要么破產,要么為轉型升級,引進新設備,必然會大規模裁員,其結果必然會出現農民工的流失,這種現象已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出現。而農民工的流失對當地商販的影響也是致命的。工業區里許多商鋪主都選擇了和農民工們一起離開。專為農民工而設的低檔美容美發店,在農民工離開后,也都相繼關門。所以,企業因產業升級、生存壓力大或者倒閉,或者裁員,導致農民工流失,而民工的流失導致第三產業即附加在農民工消費群體上的一些產業也消失,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勞動力轉移逆向流動效應顯現。
3.肇慶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增長的實際拉動效果分析。(1)經濟增長對就業增長拉動呈上升趨勢,但總體影響較小,就業拉動不大。肇慶第一產業就業彈性系數呈下降趨勢,表明農業隨著科學的發展其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能量逐年減弱,其新增的勞動力主要轉移到二、三產業之中。二、三產業彈性系數大體呈上升態勢,經濟增長拉動就業的能量逐步加大。分產業看,肇慶第三產業就業彈性系數提高最快,這主要是由于肇慶第三產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能量較強;第二產業就業彈性提高次之,表明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能量有所減弱尤其是2000年以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隨著新型工業化發展和技術進步提高,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逐步被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的結果。但是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從總體看影響仍較小,從總彈性系數來看,肇慶持續快速的經濟增長并沒有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勞動就業人口2007年比2006年增長了3.2%,但2007年經濟增長提供的就業崗位只有4萬個。(2)各產業吸納勞動力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一產業轉移呈增長態勢,但仍有大量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能力正在逐漸增強,但增幅不大;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力多年來穩中稍升。
1996以來,第一產業就業彈性除2002、2003年以外都為正數,絕對值有增加趨勢,總體表現為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擠出”效應,在1999年尤為突出,第一產業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明顯,特別是農民工外出務工有增加趨勢。第二產業就業彈性有正有負,有下降趨勢,表現為從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正向拉動效應向負向“擠出”效應變動的趨勢,吸納勞動力能力正在逐漸增強。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呈明顯上升趨勢,但其平均彈性高于第一、第二產業,說明肇慶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增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也在增強,但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對勞動力的需求明顯不足。據測算,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每上升1個百分點,就業比重就會上升2個百分點。肇慶近年來第三產業增幅不大,與珠三角相比,第三產業仍有很大的就業空間。
“九五”以來,隨著肇慶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經濟對就業的拉動力逐漸增強。到“十五”末期和“十一五”開始,這種拉動作用更強。2005就業彈性系數為0.26,按此計算2005年全市因經濟增長帶來的就業崗位增加5.59萬個。2006年經濟增長帶動的就業崗位為6.7萬。從2003年以來,整體上經濟拉動作用雖在上升但作用不明顯。農村的就業壓力尤為突出,肇慶85.1%的勞動年齡人口在農村,造成農村人多地少、第一產業就業比例偏高,就業結構不合理等多種矛盾。據有關資料測算,2006年肇慶農村就業人員比1995年增長了26.6%,占全部從業人員的88.3%。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彈性系數的上升,政府部門面臨產業結構調整與人口增長及就業之間的矛盾。
結論:產業轉移是勞動力轉移的基礎和關鍵。珠三角發展現實告訴我們(實踐證明),一個地區當產業集聚發展到一定規模、配套產業也日益完善時,也是對勞動力吸引力最大的時候。勞動力因產業的集聚和發展而轉移,產業又因勞動力的集聚而進一步壯大,從而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二者形成一種良好的相輔相成關系。因此從目前看,肇慶作為承受地如果能夠在成本方面、政策方面以及產業配套方面提供優勢的話,承接產業轉移就不會難。而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歸根結底取決于是否建立最大限度的流動的內在機制和制度保證。確切地講農民工能在城鎮生存和發展,其面臨的主要難題就是就業是否穩定和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如果將他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就業不穩定等市場風險可以化解,農民就可以徹底脫離土地而完成勞動力轉移。
表1 肇慶1996—2007年三次產業就業彈性

根據肇慶統計年鑒有關數據計算所得(取小數點后兩位數由四位數四舍五入求得)。
(一)新城市規劃下探索宜居城市發展新模式做好勞動力轉移工作
1.加快外來人口向中心板塊的移民,推動城市經濟發展。實現新規劃提出的超百萬人口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必須加快外來人口向中心板塊的移民,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移民對城市地域的擴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移民也同時決定了城市人口的增長模式。肇慶市目前端州區人口55萬,其中外來人口占了10%左右。今后肇慶應采取與紐約相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放寬外來移民進入門檻。人口生存和活動離不開一定的地域空間。移民涌入增加吃穿住行等生活資料,更離不開城市公共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如住宅、學校、醫院、車站等迅速增加和擴大,同時也促進工廠、商店等增加。大量移民流入會刺激城市經濟的發展,加速資本積累和工業化進程,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商業、服務業的迅速發展,而這一切又反過來促使城市吸引更多的移民。二者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辯證關系。肇慶要建設成為一江兩岸超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就必須以敞開的胸懷來接納外來人口的進入,珠三角也好,內部流動也好,省際交流也行。
2.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當前及今后肇慶域內城鎮經濟發展的基準選擇。中國仍然是一個就業大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供需總格局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從肇慶目前實際看還沒有發展到依靠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支撐經濟發展的階段,因此對就業有極大貢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還將長期存在。尤其當前由于美國次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國內外嚴峻經濟形勢下,能解決大量人員就業又有發展前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值得我們重視。新頒布實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肇慶確立為傳統優勢產業升級集聚區。因此今后肇慶在雙轉移過程中,既要重視資本、技術密集型大企業的引進,也同時要重視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引進。而且在城鎮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就近轉移。
3.出臺相關優惠政策,讓外來工成為“肇慶人”,實現勞動力的徹底轉移。其實對于外來工的問題,因為其中牽扯到解決戶口問題,所以全國目前還沒有多少城市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戶籍改革問題,為什么難以解決,這不僅僅是一個戶口問題這么簡單,關鍵是依附在戶口后面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險、子女教育、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問題帶來的壓力。按照肇慶目前的經濟實力,實現戶籍改革一步到位困難很大。我們建議對于戶口改革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農民工進入城市,爭取同“城”待遇。對于農民工來說,在城市有一份較為穩定的收入,有一個安身之所,過上比農村更為體面的生活是最大的心愿。我們首先要建立外來務工人員資料庫,由專人監督管理,定期查詢。可以給有三年穩定收入的外來工提供廉租房或安居房,城市居民舊房市民可以低價租給農民工,差價由政府補貼,如果當地財政困難也可以根據戶主身份或工作性質給予某些方面的優惠,或者可以考慮在經濟中心區范圍內就近比如鼎湖、高要等地安置農民工,先讓外來工“穩”下來。這樣可以減少因為不穩定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第二步,讓農民工進入城市,爭取同“比”(BB)待遇。現在外出務工人員基本屬于第二代或第三代,從年紀輕輕出來打工多年,大多數人不愿意再返回農村,或者是結婚后再出來打工,所以子女的素質教育成為最大的問題。肇慶可以在周邊區、鎮設立全脫幼兒教育或小學教育,讓外來工子女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進入城市讀書。也可以根據外來工的表現給予其子女入學最大的優惠,讓外來工在肇慶“安”下心來。
第三步,讓農民工進入城市,爭取同“等”待遇。在解決了基本住房、子女就學等基本問題之后,可以與勞工輸出地(比如勞工輸出地的土地流轉管理機構、后面提到的土地銀行等)建立聯合擋案就外來工在當地的土地或宅基地統一置換,或由生產隊統一流轉,或外來工比較集中的輸出地建立統管公司,由當地基層村委會代管,年終共同分紅,解決農民工的最低保障問題。對于農民工已進城入學的子女在今后可以提供等同于城市市民子女的同等待遇,讓他們有向上發展的訴求和利于自身素質提高的通道。
現在很多城市在解決這個問題時認為,一定要給農民工解決如同城市市民一樣待遇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看法有點偏頗。其實作為農民工轉移到城市,他們的要求遠遠沒有城市認為的那么高。我們對職業學校學生調查結果表明,職業教育學生在具體確定工作單位時比較重視行業和個人的發展空間,薪金福利、人際關系融洽等,不太重視是否利于解決大城市戶口、離家遠近等問題。這也對于今后我們做好勞動力轉移工作提供了借鑒。因此,我們分三步走解決農民工進城問題,也是從實際出發,這個過程也許很快,也許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解決。
(二)新區域規劃下探索肇慶科學發展新定位推動勞動力轉移
《綱要》把肇慶整體列入了珠三角范圍,對于肇慶而言,今后的發展規劃應該站在更高的起點。肇慶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發展不很突出,它下瞰大都,上連北粵,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再加之阡陌相連,水源豐富,與其他地區不同,卻是發展農業最好的地方。整個肇慶處于西北部平原區,其中連片旱地達5 000多畝,可以說完全具備了成為珠三角“南大倉”的能力,盡管肇慶實現了從農業大市向新興工業城市的轉型,先后創建成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但先天的農業優勢,令肇慶的農業仍然占據著GDP極大的比例。針對珠三角目前已形成的有競爭力的產業格局,肇慶應清醒的意識到自己的優勢,與珠三角城市群錯位發展。
1.占領人才先機發展電腦農業、數字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農業競爭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法國H.孟德拉斯說過:“一二十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這是20世紀下半葉當今世界向社會科學提出的主要問題。”農業科技的發展將為農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農民在走近或邁向“數字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中,依靠經驗為主的傳統產業正漸漸向依靠高新技術的現代產業轉變,這對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肇慶政府大力扶持高產、高質、高效農業和出口創匯農業,利用國內外的各種資金渠道,發展了一批禽畜生產基地、水產品生產基地、蠶桑基地、優質水果基地、蔬菜基地、茶葉基地和南藥基地。今后政府應鼓勵和扶持投資合作有關農業項目的連片開發、規模經營和資源深加工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現代技術和科技理念來安排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的現代化和技術化。應該在配合國家惠農政府的同時,構建以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為目標,以推進農村改革為動力,不斷加大三農工作力度,積極落實好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措施,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謀劃農業結構調整,擴大發展優質稻、名優水果、蔬菜等特色農產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
2.用先進的工業經營理念指導農業發展為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提供強力支撐。將先進的工業經營理念如規模經濟、標準化生產、市場導向、品牌營銷等用于指導發展高產、高效、創匯農業,積極實施農業“三化(即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戰略,不斷增強農業競爭力,大力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肇慶市重點抓好松脂、肉桂、厘竹、南藥、優質柑橘、荔枝、龍眼、蔬菜、肉雞、生豬、優質水產品等十大主導產業和西江肉桂、高要優質大米、四會華項牌沙糖橘、德慶皇妃貢柑、鼎湖沙浦文慶鯉、高要碧綠牌無公害蔬菜、廣寧竹筍、封開金鳳凰牌杏花雞、奇香皇油栗、懷集坳仔厘竹等十大名牌產品的發展壯大。十大主導產業已逐步形成規模比較優勢。十大農業名牌產品市場競爭力日漸增強。主導產業和名牌產品形成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了農業園區,主要依托依托特色辦園區。把全市農業作為一個生態園區,對產業、產品、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充分挖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集種養、貿工、科研開發、觀光旅游、餐飲服務為一體的集約經營,使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逐漸成為全市農業發展的增長點。比如高要生態園,德慶金林水鄉,廣寧竹海等。同時依托農戶辦園區。支持農村中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農戶承租土地,鼓勵農民以資金、土地、實物、技術等合股聯辦園區,大面積發展蔬菜水果、經濟林木、養殖業等家庭農業園區。比如賈東亮的八一農場等。
3.積極開拓各種市場,實施農業國際化戰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把市場放在首位,加強交易市場體系建設,發展流通企業,開拓流通領域,實現生產與市場的有機結合。以大市場、大流通進一步推動大生產的良性循環,實現生產和組織流通水平不斷升級。積極構筑國內外市場相融合的現代化市場體系。通過建立“蔬菜、水果專業市場”和“農資超市”帶動蔬菜、水果運銷、經營、中介等產業和人才、信息、技術等要素市場的發展,形成了內外相通、遍布城鄉的市場網絡。積極推廣新型銷售方式,主動與全國多個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及國家機關、大型企業開展直供直銷、連鎖經營和配送業務。同時,主動走出國門,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市場、公司的合資合作,建立國外銷售基地,開通面向國際市場的農產品海上“藍色通道”、“空中走廊”、網上通道等,并在周邊國家和地區設立“專營店”。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用標準化的操作規程保證農產品質量。消費者熱衷于綠色環保優質產品的消費傾向和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決定了實行標準化生產、解決安全衛生問題成為農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的通行證。建設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立并嚴格執行與國內外市場接軌的農產品檢驗檢測標準體系,同時,下大力氣抓好農產品產地環境治理,從而確保農產品質量,是在市場競爭中求勝的必經之路。
4.大力發展農林牧漁服務業,為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從肇慶甚至是全省全國來看,農業服務仍然處于弱勢。就肇慶而言,今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發展目標,融入珠三角,實現工業立市,優化三產結構,農業在三產中的比重將會大大降低,但是作為農業大市,肇慶農業產值的總量和質量卻必須大大增強,以便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和支撐。因此,對第一產業的發展,應在重視數量發展的同時更注重強調的是第一產業內在質量的發展。因此,今后應大力加強農業服務業的發展,一方面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壯大第一產業總量,提高務農勞動力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利于解除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后顧之憂,讓勞動力放心地向二三產業轉移。
5.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和機制,為勞動力順利轉移提供后備支撐。目前肇慶農業土地流轉形式較單一,土地流轉未形成規模。據統計,我市土地流入和土地流出的戶比例都偏低,形不成規模,大部分土地流轉的結果,并未走出小農經濟、分散經營的圈子。一是農民對土地觀念的偏見。我市人均耕地占有量偏少,據統計,我市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68畝,使得部分純農業戶更為珍惜承包土地。二是農村優質勞動力流失比較嚴重。
今后在土地流轉方面應有所創新:一是由政府出面成立土地銀行。有專家指出政府成立土地銀行接受進城農民的土地存放且提供固定收益,可以補償農民在城鎮購房等;土地銀行可以把土地成片租出去,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同時也利于推動能人對土地進行規模化經營。二是在全省范圍內實行耕地占補平衡。肇慶山區工業滯后,耕地整理應大有所為。而珠三角地區,工業起步早,能整理的土地少。從全省產業分工的角度和生態環保的角度看,把山區的用地指標轉予珠三角未償不可。我們可以設立珠三角耕地占補指標交易中心,珠三角其用地指標可以競買購得,而山區轉讓指標的所得可以入股珠三角工業。通過發達地區工業發展所得來解決農民進城以后的社保、醫保等問題。
(三)建設華南地區職教基地
目前肇慶市已有職業院校40所,職業院校現有在校生近11萬人,發展速度和規模居全省前列。建議省在資金、建設用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肇慶職教基地建設,努力打造成為華南地區重要職教基地,為珠三角發展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在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同時同時積極培養為生產性服務業服務的較高素質人才。
1.大力加強就業觀念引導,加強技能型人才的培訓。“十一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新的階段,技術進步推動下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石化、鋼鐵、汽車、造船、裝備制造等重化產業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期。信息技術將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用人單位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勁,技能人才缺乏將直接制約著我省產業調整升級和社會發展。因此,“十一五”時期,將是我省技能人才工作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現在各個城市都在加強和提升職業培訓。肇慶應抓住機遇,作好職業技術培訓基地的同時,積極打造“肇慶品牌”,以求中心區職教在全省脫穎而出,走上多元化職教培訓之路,今后在輻射珠三角的基礎上,放眼長三角和全國。從對肇慶職業技術學院的抽樣調查問卷可以看出,職業學院學生對于今后的就業還存在一些盲目的思想和觀念,對于國家一些就業法律政策也不太清楚,對于去何處就業也比較盲從。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就業地區選擇處于前三位的主要是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大城市,85%的學生對工資要求是最低每月1 200元(如低于800元沒有人愿意去);85%看重國家機關、國企和三資企業,而愿意進入民營企業就業的不足5%;52%希望成為企業管理人員,25%希望成為公務員,而想成為生產技術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比例不足1%。所以,今后肇慶職業培訓應大力加強就業觀念引導,同時緊跟形勢發展需要,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
2.加強學生對就業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增強對職業教育的信心。根據我們對職業教育學院學生作了相關問卷抽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職業教育主要培訓專業有物流、數控機床等理科類占80%,會計等文科類占30%。90%的學生認為中職找工作比較困難,但是仍有70%認為職業教育有一定吸引力,但存在擔憂,主要是基于對就業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清楚以及嚴峻的就業形勢壓力,所以90%的人有過自主創業的想法,但受資金和政策及技術因素限制。目前,中職學生對就業信息的掌握或了解主要來自于各地市縣的人才市場和報紙或互聯網等媒介,學校內部的招聘會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今后政府應借助媒體和網絡多提供將來利于就業的專業信息,更多更即時的公布珠三角就業狀況;同時應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可以設立創業貸款基金,幫扶有一技之長的人獲得創業資本。德慶對于養兔專業人才的扶持經驗值得借鑒。另外,從整個社會內部營造一種尊重民營企業的社會氛圍,鼓勵民企發展壯大的一些政策優惠等來加大民企的吸引力,鼓勵學生去民營企業就業。
參考文獻:
[1]王東京.中國的選擇[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2]韓銀娥.肇慶市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資料開發應用課題之六——肇慶農村勞動力資源的供求及轉移分析[EB/OL].廣東肇慶統計信息網,2008-10-30.
[3]潘愛芹.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轉移影響的實證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20):208-209.
[4]陳冠任,肖萬春.人間正道——中國農民紀實[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5]葉莉,方燕峰.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需求總體影響的分析[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04,(6):72-76.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Area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Research
——In Zhaoqing City
CHEN Huan-ji1,XU Jin-hua2,SU Jin-sheng3,HAN Yin-e3
(1.Zhaoqing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ureau, Zhaoqing526040,China;2. ZhaoqingMunicipal Policy Research, Zhaoqing 526040,China;3. Zhaoqi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of CPC, Zhaoqing52604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Zhaoqing City, the demand and supply situation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survey data as the basis. An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labor transfer Zhaoqing. Through the developed area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the labor transfer out of the role of lead and analysis, research of Zhaoqing industry labor force changes on the actual impact, through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Zhaoqing Problems analysis to find the workforce to adapt to the actual transfer of Zhaoqing countermeasures, and eventually realiz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of a smooth transfer.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in the relatively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need to improve labor quality, step-by-step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land management model through innovative solutions farmers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the land.
Key words:labor supply and demand; the rural labor force; shift; less developed areas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