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記順
摘要: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資源的緊缺日益凸顯,中國在經濟快讀發展的同時,節約資源的壓力明顯增加。為了確保“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們要始終高度重視節能工作,把它放在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戰略高度堅持不懈地推進。河南省作為中部經濟大省更是應該在作出表率。分析河南省的節能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同時通過對河南省節能潛力的計算,來凸現河南節能管理工作的緊迫性。
關鍵詞:河南;節能;潛力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42-02
河南省“十一五”規劃中提出,到2010年,單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分解到五年中,意味著“十一五”期間年單位GDP能耗平均下降4.4%。作為“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今年的下降幅度只有2.98%。因此,當前河南省節能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一、河南省節能現狀
20世紀80年代,河南省開始注重對能源的利用,廢舊物資的回收、再利用,節能技術的運用。20世紀90年代,河南省調整發展模式,從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向低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化發展模式轉變。進入21世紀,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河南省忽視了對節能的長期性的認識。隨著大量重工業項目的上馬,能源需求量大增,對環境形成很大的壓力,節約能源開始成為經濟發展的一條硬性約束線。
為了節約能源,河南省響應國家號召“抓大關小”,優化產業結構,鼓勵在工業生產中采用節能新技術。2006年,河南省共關閉立窯水泥生產線219條、耐火材料倒焰窯企業186家,治理耐火材料企業700多家。2007年底,河南全省共關閉淘汰小火電、水泥機立窯、鐵合金、棕剛玉、耐火材料等落后產能375家企業(其中燃煤發電機組36臺),特別是全部關閉剩余的102家171條水泥機械化立窯生產線。“十五”時期,河南省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連續五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和較高的增長質量,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的增長和能源消耗強度的變化。自1990年以來,河南省的能源消耗強度逐年下降,從1990年的5.57噸標準煤/萬元,下降到2006年的1.34噸標準煤/萬元,雖然自1997年以后,能耗下降速率有所放緩,但整體仍呈現出較快下降趨勢。
在節能降耗管理上,河南省目前主要采用 “政府為主,市場為輔;政策調控,監督規范”的的管理模式,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0—2006年,17年間河南省綜合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平均每年下降8.52%,截至2006年河南省的綜合能源消耗強度為1.34,只相當于1990年的24.1%,這說明河南省的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斷上升;分階段來看,1990—1997年間,河南省綜合能源消耗強度迅速下降,從5.57下降至1.702,平均每年下降15.58%,1997—2006年間,河南省綜合能源消耗強度下降趨勢有所放緩,從1.702下降至1.34,平均每年下降2.62%。
二、河南省節能管理問題分析
1.節能的管理、監督機制滯后、僵化。節能管理是企業通過自身的工藝改進,技術升級和能源側管理來實現在生產同等數量產品的同時,盡量少用能源和盡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的過程。它是一個企業對自身生產行為的調節,它應該屬于企業管理的范疇。但在實踐中,是以政府為主進行管理。這就產生一個主和次,本與末的問題。當以政府為主進行管理和調節企業行為的時候,按照理想狀態,在企業按照政府指導進行規范自己行為的時候,這中間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政策時滯、政策盲區的故意錯位、對策主義等等。這都使以政府為主的節能管理模式收效慢又小。激發企業節能的內在動力,變被動節能為主動節能,必須依靠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利益驅動機制。
2.社會化的節能宣傳和節能實踐缺乏利益驅動。為了讓節約能源減少排放的觀念深入人心,河南每年都進行了大量宣傳。主要的方式有:(1)組織學習節能法規,開展節能減排類知識競賽;(2)新聞宣傳;(3)紀念日宣傳;(4)專題宣傳;(5)培訓班宣傳等。這些宣傳的確讓人人都開始注重環保,在生活中注重節能減排,但對企業而言,這些宣傳起到的效果不大。它并沒有觸及企業追逐利潤的本性,不能很好轉化為企業的內動力。
河南省企業的特點是整體規模小、技術層次低、自有資本少。由于本身的這些特點,河南企業即使知道節能減排的種種好處,也由于資金有限、技術達不到而放棄對新發展模式的追求,固守資源浪費的粗放型的增長模式。(1)與普通設備相比,節能型的設備初始投資往往偏高,但使用過程中支出的能源費用明顯偏低,即固定成本高、可變成本低。實施節能意味著投資者犧牲了眼前的利益,去換取長期更大的收益。在企業本身資金捉襟見肘、規模不大時,節能設備高額的初始投資資金就是很重要的需要考慮的砝碼。(2)宣傳中常把長期的“節能收益”誤以為“經濟收益”,忽視了短期投入的合理限度和時間的影響。例如,一臺變頻空調比一臺普通空調貴1 200元左右,前者比后者可節電20%~40%。按照每年使用時間3個月、每月30天、每天平均運行8小時計算,每年可節省150多元,而二種空調的價格差高達1 200元左右,使用8年后才能收回成本,超過了經濟合理的范圍。如果再考慮到自然通風,每個夏天開空調的時間遠遠達不到上述水平,購買節能空調的經濟收益更低。
3.產業結構的高度化不夠。產業結構工業化和重型化的趨勢增加了節能降耗的難度。1996—2007年12年間,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占整個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96年的25.9%下降為15.7%,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整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從46.9%、27.2%上漲到了55%和29.3%。第二產業比重增加明顯,12年間上漲了7.1%。這充分反映了河南省在工業進程中的快速發展。但12年間第三產業比重增加只有2.1%,遠遠低于全國平均40%的水平。第二產業比重持續增長反映了河南產業結構工業化的趨勢,但也對能源消耗形成巨大需求,對相關的節能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尤其從2003年開始,由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很多重型工業的項目紛紛上馬,第二產業粗放的發展模式明顯。
4.節能的目標不能有效分解。河南省2000年以后在原材料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小鋼鐵、小火電、小水泥迅速發展,產業集中度迅速下降。建立在高消耗、低質量基礎上的小型高耗能企業的快速發展,給全省造成了驚人的能源浪費。這些中小企業通過大量消耗低價的能源資源獲得了發展,但卻沒有因為浪費能源而受到經濟約束、遭受經濟損失。完全依靠市場的狀態下,企業承擔了絕大部分節能責任,政府依靠“搭便車”就能夠獲得能源節約收益。因此,在完全依靠市場的狀態下,企業需要承擔全部節能投入和風險,政府則可以搭便車享受節能的收益,甚至無論企業能否取得經濟效益,政府的效益都能“旱澇保收”。因此,單純依靠市場,企業和政府在節能方面的責權利很難聯系在一起。
6.各級政府在節能管理上積極性不同。基層政府往往更加注重本轄區內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具體問題和短期問題,政府工作的操作性和時效性較強,對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前瞻性的問題關注得較少。從收益的角度看,基層政府很難把節能項目作為提高當地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因此基層政府在節能方面的財政投入,難以得到直接的經濟回報。省級政府更關注宏觀層面上的協調問題和長期可持續發展問題。從收益的角度看,節約能源不僅意味著省級發展的物質基礎得以更好地保存,而且可以降低省級用于能源開發的資金投入、減少保障省級能源安全的公共開支。因此,政府在將節能責任向下分解的同時,也應考慮適當下放給地方一些自主權。
三、河南省節能潛力分析
1.地區能源效率差異。中國現行的區域政策基本上是按照東、中、西三大地區實行區別對待的。中國東、中、西部能源效率水平依次遞減,2000年以來,東、中、西部三大地區能源經濟效率普遍下降,2000年,中部與東部能源經濟效率相差203.91元/噸標煤,2004年減小到48.24元/噸標煤,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能源效率越來越接近。中部內部能源效率的極差由2 346.2元/噸標煤下降到1 432.4元/噸標煤。東、中、西三大地帶能源效率的平均差東部內部能源效率的差異下降幅度較大,中部與西部穩中有降。
2.中部地區各省份能源效率差異。中國經濟發展區域差異性大,各個地區盡管面對同樣的經濟發展環境,但由于自身資源稟賦、經濟基礎、技術水平的不同,它們能夠實現的能源效率的趨同的概率也有很大的差異。中部地區享受國家相同的區域發展政策,有一系列經濟發展上的相似性,這就使中部能源效率差趨同實現的概率很大。這樣計算出來的節能潛力是很容易實現的。
中部地區綜合能源效率和第一產業能源效率最高的是江西,第二產業能源效率最高的是黑龍江,第三產業能源效率最高的安徽。河南相比較這些能源效率最高地區,在綜合能源效率、第一產業能源效率、第二產業能源效率、第三產業能源效率上分別具有15%、37%、34%、10%的節能潛力。河南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上具有很大的節能潛力。如果“十一五”期間按照現在的能源條件趨同,河南能夠把節能潛力轉化為現實,就可以實現能源效率從2005年0.63萬元/噸標煤到2010年的0.7245萬元/噸標煤的轉化,基本實現到2010年能耗降到0.79萬元/噸標煤的目標。在中部各省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河南的節能潛力相對于其他省份而言,其實不太大。中部綜合能源效率潛力平均為29%,而河南只有15%;中部第二產業能源效率潛力平均44%,河南為34%。這說明河南本身在中部省份中能源利用效率上比較高。按照能源效率條件趨同,在中部河南把能源效率潛力轉化為現實的概率很高。
3.河南絕對趨同的節能潛力。如果用同時期最終能源消費量計算的全國能效最高的地區——福建來測算河南省節能潛力,那么河南的節能潛力會更大。福建2005測算出來綜合能源效率為1.56萬元/噸標煤,河南是0.63萬元/噸標煤,節能潛力達到74.2%。相比較福建,河南第二產業能源效率潛力更是高達81.49%。這都反映出河南在結構節能中的巨大潛力。
要想保證河南省在“十一五”期間實現規定的節能目標,河南必須加大力氣抓節能管理,同時鼓勵節能創新,否則只能完成15%的節能任務。
參考文獻:
[1]史丹.中國能源效率的地區差異與節能潛力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10):49-58.
[2]孫鵬,顧曉薇,劉敬智,王青.中國能源消費的分解分析[J].資源科學,2005,(27):15-18.
[3]王慶一.中國節能十問[J].中國能源,2005,(5):15-23.
[4]周大地,郁聰,朱躍中.中國節能現狀與“十一五”節能重點[N].中國經濟時報,2005-11-22.
[5]姚愉芳,沈利生.中國“十一五”節能目標的實現途徑、條件與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07,(2):21-26.
[責任編輯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