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璟
摘要: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們要統籌城鄉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而只有加快縣域民營經濟的發展,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實力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才能統籌貴州城鄉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縣域經濟;民營經濟;民營企業;貴州
中圖分類號:F276.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182-02
一、貴州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資源消耗。貴州省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產業結構是以礦產資源開發、能源開發、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加工工業為主,資源、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大,環境資源形勢依然嚴峻。全省以原材料為主的高耗能工業技術裝備普遍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資源利用率低,這種情況在中小民營企業尤其常見。全省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國內產值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8倍。全省約70%的主要產品單位能耗高出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大批的中小企業群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卻依然走以“高投入、低效率、高污染”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以數量求發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加快了自然資源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資源的耗費速度,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傷害。
2.人力資源質量不高,人力資本存量低。貴州人力資本存量不足,主要表現在:
第一,貴州就業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根據有關資料,貴州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東、中部地區,甚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2003年,15歲及15歲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全國為11.63%,西部平均18.30%而貴州更是高于西部平均水平為18.74%,而在農村,人口受教育比城鎮人口受教育情況差距更大。
第二,貴州人力資源質量不高。表現在高校在校學生數以及技術人員數上,除了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數超過西部平均水平,貴州高校在校學生數以及技術人員數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西部平均水平。
第三,西部地區技術人才不足。貴州不僅科研、經濟管理、工程技術、高新技術人才等十分匱乏,一般的技術人才也比較缺乏。根據人事部統計,貴州科技活動人員數量2 854萬人僅全國總量的1.4%,而專業技術人員僅159.76萬人,低于西部平均值210.45萬人,全國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西藏。
3.企業經營管理不善。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中的必然法則,每年都有上萬家大小民營企業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這是正常的經濟現象。然而,也有一些民營企業的倒閉則是一種非正常“死亡”。從企業自身來講,如果經營管理不善就可能面臨非正常死亡的危險。以貴州縣域民營經濟中的個體私營企業為例,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白手起家,大多基礎工作差,管理不規范,產品多靠仿造。很多企業廠房破舊,設備簡陋,技術薄弱,對環境的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不高。生產基本上以手工勞動和簡單技術為主,工人勞動時間長,強度大,條件差。管理上缺少完善的規章制度,財務上則多不建賬或造假賬。不少企業缺乏法制觀念,為追求眼前高額利潤,假冒名牌,制造偽劣產品。短期行為和投機心理使不少中小私營企業定位不清,戰線過長,不顧自身實力,盲目追逐“高效益”產業。特別是那些單獨、薄弱的民營企業面對市場缺乏判斷力和駕馭能力,往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慘遭淘汰。
4.市場準入政策不公平。2005年2月《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非公經濟36條”)發布。此后非公有制經濟的法律、政策和市場環境不斷得以改善,非公有制經濟取得了更大發展。但由于有關部門落實“非公經濟36條”的措施推進不平衡,造成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差。
盡管“非公經濟36條”對市場準入做了不少原則性規定,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一些隱性壁壘。民營經濟的市場環境普遍存在這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在準入領域方面,民營經濟還存在準入壁壘,在融資和社會輿論方面對民營經濟還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視。二是產業行政壟斷,形成國有企業寡頭壟斷的格局,民營經濟難以進入。
5.中介服務體系不健全。民營經濟要健康成長及發展壯大發展,相應的配套服務體系尤顯重要。而在貴州廣大縣市各種中介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很多地區尚未完善甚至尚未建立起比如人才教育培訓、創業輔導、籌資融資、技術開發、信息服務、法律服務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以及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這種狀況,嚴重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后,這一問題將成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時甚至可以使民營經濟陷于困境。
二、制約貴州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1.客觀歷史原因。自然地理環境對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交通便利,海陸運輸條件好決定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外輻射的能力。貴州從地理環境上來說“山”是貴州地理環境的最大特征,喀斯特分布面廣,類型多,地形崎嶇,承載能力低下,生態系統脆弱。而且由于復雜的地形地貌條件,交通不方便、信息不靈通,必然使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升高,阻礙了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入。深居內陸腹地的地理區位,沒有直接的海洋運輸條件,也影響到與國際經濟的合作和交流。貴州這些不利的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是形成東西部差距的客觀原因。同時,東部改革開放先行一步取得了諸多優惠政策,在引進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均在全國處于優勢位置。在優惠政策和市場經濟規律的雙重作用下,大量資金和人才都向沿海開放地區流動,而貴州在不占地理優勢又經濟基礎差、發展緩慢、缺乏優惠政策的吸引的多重重壓下,不僅難以吸引外部資金,連原有的資金、人才和勞動力也大量外流,最終導致民營經濟發展陷入內無支撐和外無支援的困難境地。
2.觀念與發展思路原因。受封閉的歷史、地緣、文化以及傳統的計劃經濟思維的多重影響,改革開放對貴州的影響遠不及對東部的影響深刻,大多數人對改革開放表現得熱情不足。特別是,落后的山區與外界交流甚少,傳統自然經濟形成的小農意識比較強,人們對新的經濟現象和經濟變動,會采取謹慎的態度,對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則缺乏正確的認識,在東中部地區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同時,貴州一些縣域卻仍然抱著“等、靠、要”的慣性思維,等著國家大批注入扶貧資金。民營經濟既缺乏內在萌發的沖動,也缺乏孕育民營經濟發展的土壤。縣域民營經濟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和保護反落入被排擠和輕視的境地,不僅一些地方政府對發展民營經濟帶有很大的偏見,同時社會也缺乏發展民營經濟的經驗。一些群眾對民營經濟也抱有偏見,大中專畢業生甚至于一些下崗職工也不愿意到民營企業就業,在這樣的狀況下,很難想象貴州會自發地形成大規模的民營經濟群體。
3.技術資金滯后。縣域處于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特殊地位。當前,科技進步已成為縣域民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科技的差距已成為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民營科技企業,尤其高新科技產業少,技術上的落后制約了貴州縣域經濟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加之不少外地企業在黔投資、辦廠,使得貴州縣域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增多,主要是私營企業、集體企業、合伙企業以及股份制企業。但這些私有小企業(如小加工廠、小礦山、小作坊)他們大多生產工藝簡單,技術落后。
資金缺乏也是縣域民營企業發展的老大難。縣域民營企業資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據了解除非高新技術企業,中小民營企業大多很難貸到款。銀行對民營企業貸款近乎苛刻的審批程序,將民企擋在了銀行門外。中小民企很難找到“錢途”。此外,許多中小企業由于抵押物不足,沒有按規定建立財務賬目,企業信用信息不透明、信用記錄不清楚等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造成了貸款、融資環節等方面的重重困難。由于獲得貸款、融資較難很多縣域中小型民營企業,在發展中經常遭遇資金瓶頸。
4.管理制度不科學。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大部分民營企業普遍存在著“嫡親治廠”的現象。家族式管理在創業初期有極高的凝聚力,但在企業規模擴大后往往可能在資產上產生糾紛,反而成為企業矛盾和分裂的重要原因。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有“作坊式經營”、企業業主親自管理企業等模式將愈來愈不適應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現實要求,這一管理模式劣勢日益明顯。不僅在人才資源利用上有局限性,壓抑了家族外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不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進,不利于決策信息的引進,而且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需要,難以進一步上規模、上檔次。而在貴州縣域民營企業中,這一現象則表現得更為突出,絕大部分企業經營者完全是依靠所謂的膽識與經驗進行生產經營,缺乏管理創新的內容,易造成人治代替企業的科學管理,自以為是,進而作出非理性決策。在一些家族企業中缺乏規章制度,沒有考核標準和激勵機制,有的則是規章制度不去執行,造成管理混亂。大多數的企業尚未建立生產、經營、投資、決策的健全機制。這也正是貴州縣域民營企業容易出現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
5.市場經濟所需要的人才短缺。從外部因素來看主要有:(1)貴州生產力發展水平低,同一層次人才與發達地區的收入水平差距大,而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科技、信息發達,工作生活條件好能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因而有很大的吸引力;(2)貴州研究設備落后,經費困難、項目的研究與產品開發斷裂使人才的知識及才能無法得以充分實現;(3)一些領導及政府不懂愛才、惜才、用才、挫傷人才積極性。
從企業內部原因來看主要有:(1)管理水平低下,我省縣域民營企業大多處于創業和發展的初級階段,管理水平普遍不高;(2)人才觀念落后,許多企業老板的人才觀念不能激發人才較大限度的積極性和創造熱情;(3)缺乏溝通與交流,很多民營企業主忽視了與員工的心靈溝通與情感交流;(4)忽視組織學習和人才自身事業的發展,大多民營企業忽視企業學習氛圍和學習設施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R].國發[2005]3號,2005-08-12.
[2]胡大立,李生校,等.中西部地區民營經濟發展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3]李連仲.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