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甫華
摘要:如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當今理論界和實務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津市是湖南省常德市的一個縣級城市,其農村發展,由于缺乏城市經濟的強勁帶動,大都處于欲振乏力的狀態。就津市的農村發展問題,探索黨建“以城帶鄉”的新途徑,以期能對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一些新思路。
關鍵詞:以城帶鄉;積聚能量;轉換能量;釋放能量;黨建
中圖分類號:F299.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19-02
津市市是一個工業占主導地位的縣級城市,轄7個鄉鎮、81個村,農村人口11.93萬。近些年來,津市市委通過做大城市比較優勢,不斷探索黨建“以城帶鄉”的新途徑,有效促進了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一、黨建以城帶鄉,關鍵是積聚能量
1.積聚 “以城帶鄉”的城市建設能量
他們把城市建設作為帶動農村建設的龍頭來培植,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不斷提升城市發展水準。一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通過新建省道S302線津市段,建設通鄉通村公路網,改造“八縱四橫”城市主次干道,興建改建商貿批發市場,實施舊城開發改造工程,興建城市廣場、城市公園,加固城市防洪圈,重塑了津市作為湘北明珠的風采。通過實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成功創建了全國道路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提高了城市品位。二是提升城市產業發展規模。通過連續五年的不懈努力,城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56家,吸納農村勞動力1萬多人,招商引進項目128個,到位內資17.8億元。
2.積聚“以工帶農”的園區發展能量
一是以湖南汽車車橋廠、幫樂客車有限公司為龍頭,加快汽車工業園區建設,已有35家汽車配件加工企業入園。二是以湘澧鹽礦為依托,實施了鹽化工業園區建設,引進了投資5個億的天盛化工、投資上億元的雪麗造紙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入園,拉動了新一輪項目開發建設。三是以湖南中意糖果集團公司為骨干,啟動了食品工業園區建設,形成了中意糖果、張老頭牛肉干、綠康食品、麥穗味精等25個特色食品加工企業組成的產業集群。四是深化紡織工業園區建設,新發展了益林麻棉、婁星紡織、萬盛繭絲綢等一批上規模的紡織企業。五是加快了嘉山工業新區建設,已完成先期資本投入5 000萬元,首期引進企業5家,到位市外資金2億多元。
3.積聚“以鎮帶村”的板塊經濟能量
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通過狠抓特色產業建設,形成了以白衣鎮為主的茭果鎮,基地發展到了3萬畝;以保河堤鎮為主的榨菜鎮,基地發展到了2萬畝;以渡口鎮為主的蠶桑鎮,基地發展到2萬畝;以新洲鎮為主的生豬養殖鎮,養殖規模達到20萬頭。通過抓龍頭企業建設,積極扶持旺森養殖、平和食品、藍籌食品、小臘妹食品、孟姜女食品等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其中年產值過百萬的企業達到28家。通過狠抓專業協會建設,已建立各類專業協會148個,入會會員5 200多人,帶動農戶12 000多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34%。
二、黨建以城帶鄉,核心是轉換能量
1.創新“聯建”途徑,推動城市組織要素向農村流動
從津市這些年的實踐來看,由于在城鄉黨建“聯建”的過程中,變層級領導為平面領導、變城鄉分割為城鄉互動、變干部管理為干部服務,使城鄉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利益共同體。近五年來,全市累計有79名市級領導聯鄉鎮,幫助發展農業產業龍頭企業23家,有4個鄉鎮成為“五好”鄉鎮黨委。同時,市委先后向農村下派“以城帶鄉”工作隊60個,帶動112個城市后盾單位、2 000多名干部直接參與結對聯建,累計支持建設資金1 017.3萬元,發展主導產業38個,有1/3的村黨支部成為優秀基層黨組織,2/3的黨員掌握了1—2門致富實用技術。
2.創新“聯帶”途徑,加速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轉移
用抓工業的思維抓農業,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帶動新農村建設,是構建津市黨建“聯帶”途徑的核心內容。這是一條以工業企業黨組織為龍頭,企業黨員全員參與,各種生產要素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轉移的實現途徑。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他們運用母雞孵小雞的辦法,抓農業產業企業的轉移發展。在做大做強茭果產業的過程中,通過龍頭企業藍籌食品廠的擴張帶動,該市已發展茭果加工企業35家,茭果主產區基本做到了一村一品一廠,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大力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加速產業鏈的開發建設,初步建成了十大農業產業鏈。萬盛繭絲綢公司通過把產業不斷向農村延伸,已形成了2萬畝蠶桑基地、5 000戶桑農的發展規模,成為了全省最大的蠶桑基地。
3.創新“聯訓”途徑,促進城市管理要素向農村延伸
歷史的經驗昭示,城鄉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農村思想觀念、管理方法和發展理念的落后造成的。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把城市的先進理念和管理方法等要素向農村延伸,為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撐。基于這一前瞻思考,津市開辟了以輸出智力為主的黨建“聯訓”途徑。
4.創新“聯培”途徑,實現城市工業思想要素向農村傳承
要用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就必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工業思維和實踐能力的農民工黨員和村組干部。津市市不斷通過“三聯三創”的能量轉換,探索出了一條以培養黨員干部為重點的黨建“聯培”途徑,著力強化了“三個培養”:即通過市委駐各村黨建“以城帶鄉”工作隊結對聯農民工,將優秀農民工培養成黨員;結對聯農民工黨員,將優秀黨員培養成村組干部;結對聯務工返鄉的黨員村組干部,將優秀黨員村組干部培養成村黨支部成員。
三、黨建以城帶鄉,重點是釋放能量
1.抓組織能量釋放,增強農村支部凝聚力
他們借鑒城市“非公組織發展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延伸到哪里”的思路,把“以城帶鄉”的組織要素與農村產業發展、協會組織、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農業市場捆綁在一起,按照“成熟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的組建原則,采取單獨組建、聯合組建、掛靠組建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先后建立各類新經濟組織黨支部16個、黨小組89個,應建黨組織覆蓋率達到了100%。為發揮黨員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積極作用,他們還在黨員中廣泛開展了“為產業圖發展,為農民謀利益,為組織添光彩”的“三為”主題實踐活動,設立了產業示范、市場營銷、科技服務、結對幫富等8個實踐崗位,518名農村新經濟組織中的黨員全部申報上實踐崗,在推動農業產業化方面發揮著各自不同的帶動作用。白衣鎮荷花村棉花制種協會黨支部,在支部書記馬進的帶領下,發揮產業技術優勢,不斷擴大“三為”實踐活動的幅射范圍,把棉花制種技術傳播到了周邊6個縣市的43個村,棉花制種基地發展到了3 000多畝,使1 100戶棉農畝平增收3 000多元,形成了多方受益的多贏局面。
2.抓生產能量釋放,提高農業發展生產力
他們借助“以城帶鄉”帶來的人才、管理、技術、信息、資金、市場等生產要素向農村的流轉,充分發揮城市、工業、鄉鎮的綜合優勢,達到了以城帶鄉、以工哺農、帶動農業、惠及農民的目的。據統計,該市僅2005年就招商引進農業開發項目39個,投入資金1.5億元,使兔業科技開發、生豬屠宰冷凍、鱔魚特種養殖、特色小食品加工等一批項目不斷做大,形成了20個萬畝農業產業群。“以城帶鄉”還拉動了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的迅猛發展,全市已培植省級產業龍頭企業3家、常德市產業龍頭企業7家、本市級產業龍頭企業28家,有杜豆牌腐乳王等7個產品獲湖南省農博會金獎,張老頭系列產品等15個品牌獲國家QS質量體系認證,中意糖果被評為湖南著名商標,湘泰食品獲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產品認證。“以城帶鄉”的推進,還拉動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健康、有序流動,該市共轉移農村勞動力28 642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8.3%,農村勞務總收入突破了億元大關,農民從“以城帶鄉”中獲得的直接收入達516元。
3.抓資源能量釋放,提高農村建設推行力
津市在“以城帶鄉”的過程中,通過整合城市資源,協助搞好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提高了鄉村黨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行力。據統計,“以城帶鄉”通過財政扶持、干部捐資、項目援助等途徑,先后投入3 100萬元,硬化村組道路169公里,改造農村廁所1 156個,新建廁所250個、沼氣池2 300個、村科教服務中心81個、圖書文化室51個、五保戶供養中心12個。有的市直單位和企業還幫助建村部,裝修黨員活動室,添置黨員電化教育設備,購置黨員活動室桌椅等。
四、黨建以城帶鄉帶來的幾點啟示
1.黨建“以城帶鄉”必須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
對于一個縣級城市來說,三農工作始終在全局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城市要支持農村,首先要增強城市反哺農村的能力,只有在城市建設、工業經濟、鄉鎮企業等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才能夠有經濟實力反哺農業和支持農村。同時,要加強和鞏固三農工作,為城市“以城帶鄉”奠定好良好的基礎。從事縣級城市領導工作,一定要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的戰略層面,處理好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市黨建和農村黨建的辨證關系。
2.黨建“以城帶鄉”必須在轉變職能上下功夫
城市黨的建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追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把發展的思路轉變到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上來。津市市的實踐表明,地方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果斷決策至關重要。對農村、農民“多予、少取”,其中少取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農村稅費改革已經進入全面取消農業稅的新階段,城市黨建工作應該更多在“多予”上做文章。這里的關鍵是,城市黨建工作要從關門抓黨建、閉門講奉獻、坐在機關講服務的“衙門黨建”中解脫出來,更多地轉移到參與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幫助農民發家致富的開放式大黨建的實踐上來,城市黨建才能有新的作為,黨員干部才能干出新的業績,黨的建設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厚實的群眾基礎。
3.城帶鄉”必須建立常抓不懈的長效機制
城市“以城帶鄉”不是一個階段性的課題,而是一個歷史性的任務,必須集中城市優勢組織資源、人力資本、可用資金,持續不斷的長抓下去。津市市委在“城市組織要素向農村流動,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轉移,城市管理要素向農村延伸,城市思想要素向農村傳承”的指導思想下,堅持城鄉“三聯三創”機制一抓五年不變、并將長期堅持下去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地方黨委只有通過經濟和黨建這兩個抓手的互動,建立“兩手抓”的長效機制,持續推動“以城帶鄉”,才能全面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
[責任編輯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