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東喜
摘要:中學數學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要培養學生集中的注意力,敏稅的觀察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頑強的毅力、豐富的想象力,最終實現中國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目的。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規律,積極主動參與,使學生的大腦充分挖掘,使他更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他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的鏡子。允許學生“出格”、突破常規,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對學生來說,記憶力是決定成績好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關鍵詞:創新能力;課堂教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2.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5-0243-02
創新能力(也可以說“創造力”)作為一種能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它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緒、意志、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規的眼界、方法去觀察,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技術經驗,獲取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思維成果,從而實現人的主體創造能力。未來社會是以創新為標志的社會,而未來教育也越來越成為創新教育。過去一般教師往往喜歡老實聽話、學習上“門門高分”、紀律上循規蹈矩的學生;而有好奇心,喜歡思考,有創見的學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現在,那種“唯書”、“唯上”、安于現狀、缺乏創新與進取精神的人,或那種“高分低能”“知識褊狹”的畢業生不受社會歡迎。中學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中學學校數學教育目標應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大膽懷疑,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對數學的態度由“漠不關心”變為“積極探索”,達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在形式陶冶和應用價值之間的平衡,使未來世紀的中國公民具備良好的數學素質。
美國心理學家馬洛斯指出,創造力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財富,我們大家一出生就有了,但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大部分卻不同程度的喪失了,創造力的火花潛伏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只要加以培養和挖掘,每個人的創造力都可以得到顯著提高。身為教師的我們要使學生能有所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學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是說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一個人去鉆研,去探索,將注意力放在人所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創造的成功。一般來說,數學學習成績好,就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反過來,對數學一旦產生了興趣,它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推動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有些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對數學產生厭煩情緒,這就容易導致學習效率低,數學成績差。這時候教師就對學生取得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進步和成功,進行鼓勵與表揚,讓學生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滋味,認為學好數學并不困難,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這樣就使學生的“苦學”變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在講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時,一開始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能迅速計算1+2+3+……+100=?”這樣吊起了學生的“胃口”,積極主動的去探究問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對中學生來說,沒有觀察就沒有學習。觀察力是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都具有非常要的意義,只有通過對事物進行系統的、周密的、精確的觀察,獲得有意義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規律。人的觀察力并非與生俱來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學習中得到發展的,如果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發展和提高。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的觀察往往總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的,每一位學生觀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獲得的結論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觀察過后,不能急于給學生下結論,而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不同方面來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有效地提高觀察效率,獲得成功。
三、培養學生高效、持久的記憶力
對學生來說,記憶力是決定成績好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數學教學時,我們應有意識地培養記憶力。數學教學內容相對于其他各學科而言,邏輯性較強,也較抽象,往往有學生概念、公式規律記住了,但卻無法運用,這是由于對識記內容沒有理解,不考慮其意義聯系只靠機械重復去識記導致的后果,為使記憶的持久、正確,在進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學時,不妨將之具體化、形象化,以增強學生的記存過程。
四、允許學生“出格”、突破常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越是具有創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獨特的個性表現方式,他們不會隨波逐流,不會輕附眾議,而是常常違反慣例,提出自己的見解。而創造性思維正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探索問題答案的思維形式,其新穎性、獨特性和實用性被認為是創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課堂上教師常常按自身思維,預定的教案進行教學活動,而學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思維形式,按照教師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問題,嚴重束縛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能允許學生“出格”、突破常規,雖然“出格”并非意味著創新,但要創新,首先必須“出格”、突破常規。這就要求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發揚教學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尊重并聆聽學生提出的“古怪”、別出心裁的問題,而不是“拿了長刀來削平它”。(魯迅語:我覺得中國有時是極愛平等的國度,有什么稍稍顯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長刀來削平它。)
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才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但任何一個創新、創造過程都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所以創造力的提高和創新的發揮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對人的大腦智力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的鏡子。”所以,中學學生學習數學,讓他們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中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而且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促進學生自身的整體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操作能力。
六、讓學生有挫折體驗,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
創造活動需要借助決心和毅力,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巴斯德在講到自己成功的奧秘時說“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近年來國內外對獨生子女的的研究表明,獨生子女雖然智力不錯,但學習成績與智能發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獨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別是缺乏自制性和堅持性,由此導致他們容易在具體事情處理上表現為決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動上卻又遲疑不決,虎頭蛇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設置一些障礙,這些障礙從小至大,讓學生感受到挫折,使學生嘗到越過障礙獲得成功的體驗,最終使學生能在教學學習中產生不畏困難、遇難而上、不退反進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
最后,在數學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猜測,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質疑是學生創新的一種表現,說明他有認真去思考、聯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尋求新事物與現存事物之間的異同點,它能夠提高學習的主動性、生動性和創造性,打破知識的限制,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知識。
總之,數學是一門科學,數學也是一種語言,不僅是科學語言,而且也將是商業、貿易的合適語言,因此,學習數學不僅僅是計算、證明,還要會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和創新,信息時代各種統計圖表、數學符號向大眾傳遞著大量信息,數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得更加緊密。因此,必須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而達到中國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責任編輯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