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鑫 黃海波 劉漢波 張世海 李德祝
摘 要:保康縣山林資源豐富,核桃種植歷史悠久,但種植水平和發展質量普遍不高,與現代農業產業化不相適應。結合保康縣的核桃產業發展現狀,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指出制約核桃發展的瓶頸,并提出解決辦法以及前景展望。
關鍵詞:保康縣;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前景展望
中圖分類號:S664.1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8-0005-02
1 引言
保康縣位于長江上游的鄂西北,東徑111°31′~111°45′,北緯31°21′~32°06′,是襄樊市唯一的全山區縣,地理位置東西過渡,氣候條件南北兼顧,生物資源豐富。現有記載的木本植物109科305屬1018種,全縣土地總面積483.8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為356.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6.4%。
核桃是世界著名的4大干果(核桃、扁桃、板栗、腰果)之一,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資源豐富,是重要的經濟樹種之一。據調查統計,保康縣現有散生核桃樹18萬株,面積達6000畝,已掛果的有7.5萬株、2500畝,年均產量約22萬斤。2007年縣委、縣政府將突破性發展核桃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全縣新栽植核桃面積5萬畝。現結合生產實際,就全縣的核桃產業現狀進行探討。
2核桃發展的歷史、現狀
2.1 核桃發展歷史
保康縣原來核桃種植大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一是零星種植階段。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歷史遺留下來的樹種,在房前屋后、田邊地頭進行零星種植,處于實生繁殖和自然生長狀態,采摘的核桃主要用于自食。二是小規模發展階段。進入70年代以后(77~78年),從云南、河北、四川等地引進種苗進行種植和嫁接,少數地方發展初具規模,全縣總面積達到1.3萬畝,年產量最高達到20萬kg。僅馬良蘇家寨村從云南、河北引種栽植達3000多株,戶平達13.5株。三是面積萎縮階段。土地實行承包責任制后,核桃樹隨著土地分包到戶,由于管理跟不上、樹體病蟲害嚴重,加之核桃樹占地、棲蔭,農戶從事糧食生產,砍掉了不少樹木。四是恢復發展階段。2005年后,由于核桃市場價格的提升,有的地方又把核桃作為結構調整項目進行種植,擴大了核桃的種植。2007年縣委、縣政府將突破性發展核桃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核桃在保康的發展速度明顯增加,僅2008年一年全縣新栽植核桃面積就達3萬畝。
2.2核桃發展存在的問題
保康縣在大力發展核桃的同時,面臨以下問題:
(1)種植零星分散。全縣大約2.5萬家農戶都或多或少的種有核桃,但大多數分布在房前屋后、田邊地角。由于土地空間問題,核桃樹主要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地帶,低山及河邊地帶種植相對較少。
(2)品種多而雜。已掛果的絕大多數都是七、八十年代遺留下來的,既沒有通過嫁接改良,也沒統一進行更新換代,品種退化。全縣現有核桃樹80%的樹齡均在25年以上,有的長達100多年,“老齡化”程度高。
(3)管理粗放。大部分的核桃樹既沒有通過修剪、施肥、防病治蟲等技術管理,也沒有進行品種改良,效益很差。全縣現掛果核桃樹7.5萬株,而總產量只有11多萬kg、平均單株產量僅只有1.5kg左右。據統計,全縣還有約5萬株成樹沒有嫁接、修樹等管理,基本無收。
(4)效益較差。目前,全縣沒有一家核桃企業帶動農戶發展生產,產品的收購、加工與銷售主要依靠千家萬戶單打獨斗,產品商品率、知名度都很低。
3保康核桃發展的優勢
3.1外部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空間
一是市場需求不斷擴大。核桃具有營養價值高、宜保管儲藏、收益時間長、用處廣、生態效益高等特點。二是經濟效益不斷提升。陜西省洛南縣等地核桃畝平收入4000元以上,是種苞谷的5倍。三是周邊發展提供了可貴的經驗。近年來,各地緊緊抓住核桃市場價格上漲的有利時機,迅速發展核桃產業。綜觀周邊地區核桃產業發展態勢,保康縣突破性發展核桃產業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四是外地的教訓使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外地發展過程中遇到了過分追求薄殼,而導致品質下降;種苗管理混亂,導致商品率低;不切實際的引種;栽植密度過大,產量很低;土地過于瘠薄,加之管理跟不上,見效緩慢等問題,對該縣發展具有借鑒避免的作用。
3.2內部發展條件十分優越
一是具備良好的基礎。全縣已有核桃種植面積6000多畝,既可以通過嫁接改良品種,也可實行科學管理提高產量。同時核桃在保康縣已有數年的種植歷史,有一批專門從事過核桃種植與管理的人員。重要的是該縣是一個原始生態保護較好的山區縣,平均海拔適宜,光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是種植核桃的最理想地帶。
二是具有充足的發展空間。保康縣農戶居住比較分散,房前屋后空閑地塊、荒山荒坡較多,種植核桃是農戶發展庭院經濟和補植補造的首選項目。
三是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包括:(1)價格拉動。近年來,核桃價格直線上升,去年達到3.5~6元/kg。(2)典型帶動。該縣馬良鎮蘇家寨村李少武現有掛果核桃樹12株,通過一般管理,年產量均在150kg以上,年收入3000多元;(3)行政推動。該縣有不少鄉鎮從外地引進新品種,發展新基地,連片種植達1000多畝。通過調查,絕大部分基層干部和群眾對發展核桃產業認可度高,積極性大。
4保康核桃產業發展對策
2007年保康縣縣委、縣政府將突破性發展核桃產業作為農業開發的重點,制定了核桃產業發展“155”的規劃目標,即:用10年時間、全縣新發展核桃基地50萬畝、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統一品種,集中育苗。縣林業局在通過外出考察、聯系,多方調查論證,確定了適合保康縣發展的核桃主導品種,全縣以林業部門、企業為依托,建立了核桃良種繁育基地。
(2)突出重點,合理選地。以經濟實力強的村、整村推進村,實力強的戶和有積極性的戶為發展重點,抽調了得力人員到山頭地塊,認真規劃選地,落實發展面積。
(3)強勢宣傳,部門幫扶。全縣召開了核桃產業發展動員會,聘請河北農業大學核桃專家進行了技術培訓,層層召開專題會、動員會、現場會傳達會議精神,并進行動員和安排部署。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進行宣傳,采取不同形式把各類信息宣傳到群眾中去。同時組織鄉鎮和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部分核桃種植大戶,外出參觀學習。縣掛鉤扶貧單位、金融、林業、扶貧辦等部門,都將核桃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給予一路綠燈,支持發展。
(4)制定了政策,扶持產業。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扶持產業發展的政策。各鄉鎮紛紛出臺扶持核桃產業發展的政策。全縣建立了5個縣級示范基地,鄉鎮、村均建起了核桃產業示范片,形成了層層有示范的格局。
(5)部門配合,加強服務。縣核桃辦常年聘請河北綠嶺果業公司的技術人員駐保康縣巡回指導,解答技術難題。各鄉鎮都安排技術人員參加技術培訓,同時縣林業部門積極研究制定核桃種植各環節的技術操作規程,嚴把建園質量關,并印發了技術資料。縣直相關部門和各鄉鎮在核桃產業發展上都做到了相互配合、整體聯動,為核桃產業的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6)加強了領導,組織到位。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核桃產業領導小組,縣“四大家”領導包鄉鎮,掛鉤扶貧單位包村,以點帶面,推動發展。各鄉鎮都把核桃產業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大事來抓,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縣林業局圍繞核桃栽種的關鍵環節,開展檢查督辦,為提高苗木成活率打下了堅實基礎。
(7)整合了資金,培植龍頭。 集中財力整合中央、省市和本級財政支農資金,吸納農民自籌、社會投入和銀行貸款資金發展核桃產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引進個體老板成立了保康縣圭萃園果業公司,著力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將產業發展與公司運作結合起來。城關、馬橋、寺坪等鄉鎮依托龍頭公司組建了核桃協會和核桃專業合作社,將全鎮的核桃種植戶網絡到一起,有效促進了服務的規范化和專業化,確保了核桃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保國,齊國輝.薄皮核桃標準化操作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2]郗榮庭,劉孟軍.中國干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3]郗榮庭,張毅萍.中國核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4] 郗榮庭,張毅萍.中國果樹志.核桃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