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淼 王衛星
摘要:新課程環境下的班級德育工作應該科學化、序列化、規范化,要充分發揮德育功能在培養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和素質:好勝心強,樂于表現自己,不怕他人嫉妒和誹謗,性格和諧發展,關心社會,敢為天下先,大膽果斷、剛直不阿、敢說敢為,有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有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和力求第一的求勝信念,有緊跟時代節拍的廣博知識,有揮灑自如的卓越智慧。
關鍵詞:新課程;班級;德育;序列
新課程改革在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調整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評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重新構建學校德育工作管理平臺,樹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實現德育工作職能的重大轉變,已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面對新課程,如何使高中班級德育工作科學化、序列化、規范化,形成相對穩定的體系,如何充分發揮德育工作在培養青年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肩負的歷史使命。
高中學生從16歲到19歲,是心理活動最豐富的年齡階段,也是對人生充滿幻想的時候。在這一階段中,高中學生將從不自覺變得一點一點地自覺地意識到人性的力量、人性的內容和做人的價值。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滲透,筆者本著高中生成才規律和“知行統一,知行轉化”的指導原則,根據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和思想狀況,從解決學生的政治思想、讀書成才、生活態度、品行修養、學法指導、心理調適等日常遇到的問題入手,有目的、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有重點又由淺入深地實施德育教育,形成較有特色的班級德育序列。
一、高中一年級
學生特點:一年級新生天真、活潑、可愛,他們對高中生活充滿浪漫的幻想,但對新的生活環境及新的學習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不太適應。他們積極要求進步,渴望成才,希望通過高中三年的學習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但對高中階段各科內容的難度和深度知之不多,思想缺乏穩定性。有些學生因基礎差,存在混日子、只求讀到畢業、胸無大志的思想。還有的學生逐步適應新的環境后,漸漸露出了他們過去的一些壞毛病,特別是沉迷網絡。大部分學生是獨生子女,一直沒有離開過父母,進入高中以后,有的遠離父母,產生了一種孤獨感。
1.第一學期
1)主題和目的。第一學期教育主題:制定“樹雄心,立大志,爭做合格高中生”的教育主題。目的:做好初中、高中銜接工作,盡早使學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愛學習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生。
2)序列分題。(1)我們的大家庭(班主任查閱、摘錄學生的各種資料,建立學生檔案。與每個學生接觸,獲取感性印象,重點了解學生干部及特殊的學生。精心設計第一次集體見面活動和班級環境布置)。(2)爭當軍訓標兵(開展國防教育,進行為期一周左右的軍事訓練。鍛練意志,健強體魄,加強組織紀律性。增強師生之間和同學們之間的團結。軍訓中進行校情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讓學生們做好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思想準備)。(3)我們是班級的主人(開展多種活動,促進班集體形成。慶祝教師節;“中秋賞月”晚會。開展班級文化建設諸如設計班徽、創作班刊,開展小書法、小畫展等競賽活動。舉行《我為班級添光彩》主題班會)。(4)心理指導(班主任用各種方法了解學生狀態及個性。按照談話專題,開展師生對話、筆談、個別談心活動,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他們的自信心。關心有特殊情況的同學,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5)“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使命(進行學習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專題講座《談談高中階段的學習特點及方法》。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訓練,開展最佳學法評比。尋求各科老師配合,作好各科學習方法指導。溫課迎考,認真嚴肅對待高中階段第一次期中考試,特別要注重考風考紀)。
2.第二學期
1)主題和目的。第二學期教育主題:制定“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法紀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教育主題。目的:初步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和健康的輿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良好社會公德。
2)序列分題。(1)業精于勤,荒于嬉——學習心理及方法(針對少數學生自悲、擔憂、失望及懶惰心理,從心理學角度進行指導,激勵信心。分析探索適應他們自身的科學的學習方法)。(2)學會負責,學會做人(對自己負責——正確理解“智”“毅”“學”“思”的含義。對家庭負責——正確理解“孝”“慈”“敬”“恭”的含義。對他人負責——正確理解“寬恕”“克己”“容忍”“豁達”的含義。對集體的責任感——正確理解“禮儀”“協作”“和諧”的含義。對社會的責任感——正確理解“誠”“信”“守諾”的含義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感——正確理解“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含義。對人類與自然環境的責任感——正確理解“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含義)。(3)學會做事(培養學生處理一般事務的工作能力,教給學生做事的方法技巧)。(4)文明禮貌(學習《公民道德規范》《市民文明公約》《八榮八恥》等相關文件,創新班會形式,以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指出自己以及身邊經常出現的不文明行為及現象,進行梳理與討論)。(5)走出迷茫(迷茫就像人站在一個大大的草原上,看不到盡頭,也看不到出發點。之前在不斷地前行,后來發現目標似乎并不存在。于是,就在一個點上停住了腳步,猶豫了!不知道該往哪走,也不知道要走多遠,甚至忘記了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更不知道自己將去往何處!要搞清楚三個問題:①我為什么而活著?②我從哪來?我在哪里?我將要到哪去?③我用什么方式活著?)
二、高中二年級
學生特點:高二的學生開始進入思維發展的初步成熟期,已逐步適應高中生活,思想比較穩定;不輕信他人、能正視現實,求知欲強,渴望獨立,對人生價值理想積極追求,政治上要求進步,關心國內外大事。智力基本上趨向定型;記憶力的發展達到高峰;意志自覺性強,但易出現獨斷性,爭強好勝,常堅持錯誤意見;性格日趨穩定,對社會、現實、人生等問題的思考深度和廣度增加;渴望參與豐富的活動,對社會實踐活動有新鮮感,希望過集體生活;但此時學生處于青春心理斷乳期,渴望理解與友情,常出現焦慮彷徨和苦悶等不正常心態,情緒消極、行為散漫。
1.第三學期
1)主題和目的。第三學期教育主題:制定“樹立遠大理想,明確當代高中生責任”的教育主題。目的: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序列分題。(1)人生與理想教育(進行主題系列教育活動)。(2)論“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個人必然的要盡他的知識能力,去替社會做事,應該將個人融化在社會群眾中,去為社會群眾服務謀福利)。(3)羅文精神樹形象(“肩負起人生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主題班會)。(4)生命“誠”可貴(“人生在世,必須誠實待人,必須將信譽看成自己的第二生命”)。(5)正確對待網絡(中學生對互聯網的需求主要是“獲得新聞”“滿足個人愛好”“提高學習效率”“研究有興趣的問題”以及“結交新朋友”)。
2.第四學期
1)主題和目的。第四學期教育主題:制定“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教育主題。目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
2)序列分題。(1)和睦相處(構建和諧社會,須把公平正義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尺度,采取各種措施,消除學習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努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2)人生因多彩而精彩——精彩人生(“成功人士的精彩人生”討論會)。(3)適應生存(專題報告:《談談怎樣適應生存》)。(4)正確的處世之道(專題講座:《教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5)學會認知(重視課本知識的獲取,學會掌握認知的手段)。
三、高中三年級
學生特點:三年級學生知識面逐漸拓寬,視野擴大,認識能力得到發展并趨向成熟;生活經驗不斷豐富,逐漸能按一定原則、觀點選擇合適的方式去解決一些問題;意志的果斷性與堅定性有了很大發展,進入了以自律形式遵守道德準則和調節行為的成熟期;世界觀、人生觀初步形成;性格趨于成熟,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信別人說教,對人生、社會、現實等問題有自己的觀點;面臨高考,對個人前途問題考慮較多。但思想上仍有很大的片面性,成人感突出、自我意識濃厚、個人至上、思想空虛,有些學生持“無所謂”態度,有些開始談戀愛,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有的學生甚至“看破紅塵”,玩世不恭,缺乏前進的動力。
1.第五學期
1)主題和目的。第五學期教育主題:制定“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認識社會”的教育主題。目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激發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人生的極大熱情;培養學生正確的戀愛觀。
2)序列分題。(1)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進行“為人民服務”主題系列教育,提倡關心他人重于關心自己)。(2)銳意進取,永不自滿(專題講座:《智力因素與心理品質》,著重引導學生、培養毅力與意志)。(3)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請學??戚o老師做《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專題報告)。(4)事業、前途和戀愛、婚姻(請學校心理輔導員做專題講座)。(5)心靈交融話十八(舉辦“十八歲的歡樂與思考”主題班會)。
2.第六學期
1)主題和目的。第六學期教育主題:制定“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各種能力;夯實各科基礎,迎接祖國挑選”的教育主題。目的: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升學觀和擇業觀;樹立為祖國爭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序列分題。(1)應試心理輔導(專題講座:《談談考試心理》)。(2)夯實各科基礎,迎接祖國挑選(專題講座:《改革開放中的人才競爭與素質教育》,或舉行“新時代的人才素質”討論會,幫助學生樹立新型人才觀)。(3)好兒女志在四方(召開關于理想前途的專題討論會、報告會,擬請先進人物或校友來校,或出去進行專訪,以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4)評價自身價值(舉辦討論會進行價值觀教育?;颉耙豢寄芊穸ńK身?”或“人才是單一型的嗎?”或“怎樣正確認識‘實惠?”等)。(5)綜合素質的培養(舉行“新時代的人才素質”討論會,幫助學生樹立新型人才觀)。
實踐表明,這個序列的設計與實施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