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楠
我國議論文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從先秦諸子的散文開了議論文的先河后,議論文就在我國歷代文人不斷的寫作實踐中逐步發展與成熟。在現代,議論文也是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中職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做社會調查、市場調查和分析、廣告、總結、請示、報告,等等,都需要用到議論文,所以上好中職學生議論文寫作訓練課是非常重要的。
眾所周知,職業學校生源素質參差不齊,要在短時間內把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的議論文寫作能力的學生,絕非易事。筆者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設計了一條適合職教特色的議論文寫作教學之路。
一、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立意能力
“立”是確立,“意”是思想,即文章的主旨,立意即確立作者在文章里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和基本思想。一旦確立一個中心論點,就要圍繞中心論點展開寫作。無論是舉例還是分析說理,都要為論點服務,證明論點。相反,如果東拉西扯,雜亂無章,從一個論點扯到另一個論點,就會使文章形同一盤散沙。因此,對有一定分析能力,但寫作能力有限的中職學生來說,忌寫立意不明、層次不清晰的文章。
有了小切口,還應要求學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題目或材料蘊含的深層哲理,學生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提高這方面的能力。為此在作文課上,筆者經常從報紙、刊物上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小短文,要求學生從中提煉一個觀點。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練習給文章立意,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代精神。中職學生的校園生活雖然多彩,但社會知識卻相對貧乏。由于選擇的材料都是新近發生的事實,貼近生活,正好彌補了這一缺失。“文章合為時而著”,只有讓學生關心國家大事,觀察社會生活,才能寫出包含濃郁時代氣息、有活力的議論文。
二、豐富閱歷,為議論文提供有力的論據
一篇優秀的議論文有了精辟的論點,就有了靈魂,接下來它所需要的就是血肉。為了順應議論文對論據的種種要求,為了防止學生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現象,應要求學生做“有心人”,平時要多收集、整理論據。
論據主要有兩大類型:①事實論據。一般議論文用得最多的就是事實論據,“事實勝于雄辯”。事實論據主要包括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古今中外的史實、具體確鑿的統計等。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多方面的事實論據,我時刻提醒他們要對生活中自身周圍發生的事情留心觀察、深入分析。②理論論據。這些論據多是引用權威性的有關論述、經典著作中的名言等。要使學生掌握這方面的論據,教師需通過自己的整理,將一些常用的、經典的名人名言或諺語等,穿插運用在課堂講解中,向學生灌輸這方面的知識,同時也鼓勵學生去讀一些淺顯的哲學著作。
三、從實際出發,不斷強化論證方法的訓練
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使論點和論據有機地聯系起來的橋梁。中職學生在議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論證方法過于簡單的現象,通常情況是機械地運用例證法或引證法,使論文成了事例、材料和經典言論的堆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在教學中摸索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1)加強論據選擇判定的訓練。由于論點與論據的聯系有各種方式和形式,論證方法也就多種多樣,因此我們必須精挑細選每一個論據,不合理的要毫不吝嗇地刪去,仔細考慮更合適的論證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為了讓學生學會合理選擇論證方法,我常常給他們一個議論文題目,然后給出許多論據,讓他們自己選擇論證方法來組合文章。
(2)提倡編寫議論文提綱。編寫提綱是思考、醞釀的過程,也是一種良好的寫作習慣。將文章的內容以及寫作步驟,即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及各部分內容和層次,用簡明的文字擬出一個大體的計劃。有了提綱,文章就有了輪廓,寫起來心中有數,就可以避免寫作過程中的遺漏、觀點不明、結構松散、條理不清等弊病。
(3)以課文為范,掌握課文中的論證方法。課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應要求學生對課文的結構做到爛熟于心,因此,對課文的講解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基于這一點筆者有意識地從議論文寫作這一角度,帶領學生重新審視課文在論證方法上的成功之處,使學生做到對課文從熟悉到模仿再到運用。
在各種文體中,議論文對中職學生來說是較難掌握的一種。自古以來就有“文無定法”和“文有定法”之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從中尋找出有共性的基本法則和規律,通過反復練習,做到“無定法”和“有定法”的辯證統一,才能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