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曉 盧品憲
摘要:田陽縣是廣西石漠化比較嚴重的縣份之一。該縣石山地區由于生態條件惡劣,給當地農林業生產帶來許多不利影響,而該縣素有種竹習慣,生長石山地區的竹子既給當地農民帶來了不少經濟利益,也改善了石山地區的生態環境,但由于該縣竹子種植規模不大,面積分散,經營粗放,加工技術及資源利用水平低,竹業的經濟社會效益不高。在分析該縣石山區自然社會條件及當前竹產業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要采取調整林農結構,加強科技投入,集約經營,良種良法,大力發展竹材加工。改善交通等設施的對策,以推動石山區竹產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田陽縣石山區;竹產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1-0172-03
竹子是森林資源之一,具有生長快、成材早、一次栽植成功就可持續利用,而且用途廣泛。田陽縣素有種竹子的習慣,特別是近十年來,該縣把發展竹子作為石漠化治理的當家樹種,大力種植竹子,使全縣竹子面積從1997年的2 600公頃增加到現在的7 334.4公頃,年產竹材110萬根,芛干40噸,竹材加工產值達到2 460萬,涌現出了不少農民種竹致富的典型。實踐表明,種子種植在有效地改善石漠化地區生態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該縣南部石山區林地資源豐富,竹子發展潛力大,大力發展竹產業,對增加石山區農民收入,有效破解三農問題,改善石山區生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田陽縣的基本情況
1.自然條件。田陽縣位于廣西的西部,國土面積1 394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積占了45%。該縣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總的特點是:雨熱同季、熱量豐富、夏長冬短、天氣炎熱、暑熱過半、無霜期長、光熱充足、四季常青、雨量偏少、蒸發量大于降水量。為廣西的三大旱區之一,年平均氣溫18℃~22℃,年雨量1 100毫米~1 350毫米,年蒸發量1 930.2毫米,年日照時數1 911.9小時,無霜期352天。是竹子最適宜分布區。
該縣石山區主要分布在南部,面積為143 200公頃。石山區多數為棕色石灰土,土層淺薄,易受雨水沖刷。石山區喀斯特溶巖地貌特征明顯,保水保肥力差,峰叢海拔700米~1 100米,常見有漏斗、落水洞,地表無河溝,水源奇缺,人畜飲水很困難,其中嚴重石漠化的土地面積49 200公頃。據2007年竹資源調查,該縣南部石山區有竹林面積4 533.4公頃,占全縣竹林面積7 333.4公頃的61.8%。
2.社會經濟條件。田陽縣石山區主要分布在南部,共有6個鄉鎮,人口15.4萬,占全縣人口33.4萬的46.12%。因石山區立地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生活環境較差,2007年人均收入2 012元,僅占土山區農民收入3 164元的63.6%,經濟發展較為緩慢。
3.竹類資源發展現狀。該縣種植竹類歷史悠久,種類有吊絲竹(Dend coca lamus minor)、大勒竹(Bblumeana)、粉單竹(B.chungii)、車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青皮竹(Bambusa textileis)、雜交竹(B.peraa riabilisxD.daii30#)、綠竹(Dend roca lamopsis oldhami)、吊絲球竹(Dend roca lamopsis beecheyana)、甜竹(Dend roca lamus lamus latiflorus)、杠竹(Sinobambusa henrgi)等十多個竹類品種[1]。主要分布在縣南部的六個鄉鎮,共4 533.4公頃。其中,雜交竹和吊絲竹在南部的那滿鎮。五村鄉分布較廣,長勢良好,竹業收入巳占村民收入的60%以上,竹業巳成為石山區竹農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
二、竹產業現狀與特點
1.竹林面積小、蓄積少,竹材利用、產品銷量均不大。該縣主要石山區的南部六個鄉鎮竹子面積僅占林地面積的18.3%,而有較好經濟效益潛力的竹林約1 800公頃。每年可伐竹64.1萬株,約4萬噸,要形成一定規模的竹編或竹漿材市場,此產量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目前的竹業現狀是除少量石山區農用竹和竹器等生活生產用品需求量較大外,大部分鄉村竹林及竹產品滯銷,其原因主要是竹林分散在崇山峻嶺中,生產成本高,交通閉塞,銷售信息不靈。
2.竹林經營水平不一,生產力兩極分化明顯。該縣石山區竹林大多數經營管理粗放,農民一直沿襲古老的只種不管的生產方式,任由其消長,生產力低下,如巴別鄉大問村的吊絲竹林。而集約經營的竹林生產力較高,如五村鄉大路村的吊絲竹林。兩者分化極為明顯(見表1)。
3.加工技術落后,資源利用水平低。該縣石山區農民仍處于生產、出售原料竹階段,竹業加工發展緩慢,僅會編竹筐、籮、席、籠等手工產品,沒有像樣的加工基地,更沒有現代化的先進生產設備和先進的工藝技術,產品粗糙,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民也不重視竹林環境資源的綜合利用,竹林地發展中藥材、竹蓀、竹菌等多種經營項目幾乎沒有。石山區的農民也沒有采筍出售習慣,少量采筍也僅限于自用,商品化程度低。以吊絲竹測算,如產鮮竹筍6t/hm2,按1 100元/t,市場價計,石山區鮮筍收入近300萬元。由于竹林資源缺乏有效利用、產值低,從而導致竹業發展緩慢。
三、竹產業開發的有利條件
1.竹子產品市場廣闊。竹類植物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竹子易種易管,效益高,是石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好門路。以筍材兩用的從生竹為例,通常農民每年投入不足4 500元/hm2,筍材收入可達1.5萬元/hm2,竹產品市場前景廣闊:一是竹筍是營養豐富、同時又有一定保健功效的食品,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世界各地喜愛,目前中、日及東南亞巳成為世界三大竹筍產區,中國以年人均消耗竹筍2.5kg計,年消耗量為325萬t,日本是產筍大國也是竹筍進口大國,每年從中國、東南亞進口竹筍20萬t以上,歐美市場對竹筍需求量也逐年上漲。二是竹材應用廣泛,可用作建筑、造紙、輕工、食品、化妝品、家具、包裝、運輸、農具等方面,其中竹漿造紙是日益受重視的新興產業[2]。目前該縣南化造紙廠,產生產能為10萬t,消耗竹材30萬t,該縣三雷果菜批發市場每年用于運輸的菜筐消耗竹材8萬t,由于該縣竹林分布不均及竹材多用性生產力低,竹材原料嚴重不足。
2.竹子對石漠化治理效果顯著,易為群眾接受。竹子栽培技術方便,適于石山地區栽植,造林成功后,只要管理得當,即可長年豐產穩產。該縣2000—2003年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在那坡—坡洪—五村,坡洪—洞靖、坡洪—巴別,五村—那滿等鄉級公路沿線種植吊絲竹、雜交竹10萬株,現巳郁閉成林,竹林除了為農民提供6t~8t /hm2竹筍,竹材30t~50t/hm2外,還增加石山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優化了石山地區生態環境,對石漠化治理效果明顯。
3.適宜發展種子的山地面積大。該縣石山山區六個鄉鎮面積143 200hm2,宜林地的石山區未利用地則有55 000hm2,這些林地巖石裸露面積達60%~70%,巖縫石隙間深淺不均的石灰土,富含鈣,透水性強,保水能力差,當地的其他樹種生長緩慢,經濟效益差,而農民在這些峰叢洼地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產量也十分低,從興達村的種植對比試驗看,經濟效益明顯不如種竹子,具體見表2。
在2000—2003年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在該縣的興達村的山腳退耕地、半坡荒山、石縫地等各種立地條件下試驗種吊絲竹、雜交竹、麻竹均獲成功,造林成活率達到90%以上,造林后第三年,立竹平均胸徑9.2cm,高度13m,新竹1 800株/hm2,新竹產量21.61t/ hm2,從引種對比試驗看,石山區是十分廣闊的竹子發展基地,具體見表3。
4.石山竹林栽培技術簡單,便于推廣。2007年以來,該縣組織石山區竹農進行技術培訓四次,參訓農民3 600人。實踐表明,只要對農民進行相應的造林技術、管理措施、整地、護筍養竹、合理采伐等技術培訓,能較大地提高農民竹子栽培的水平,提高竹林成活率,提早竹子成林,收到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5.縣政府高度重視竹產業?!笆晃濉币詠?該縣把竹業開發作為建設生態林業、實施山區綜合開發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來抓,實施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場、科技創高效”的竹產業發展戰略,這將對該縣竹產業起到巨大的整合推動作用。
四、石山區竹產業可持續利用對策
1.調整林農結構,置竹產業于重要地位。石山地區耕地面積少,農作物產量低,農民口糧緊缺,毀林開荒、林糧爭地現象突出,導致石漠化日趨嚴重。而農民也沒有在毀林開荒種糧中獲得更多收益。因此必須要引導和規劃林農種植結構,置竹產業于發展當地經濟中重要地位,在遏制毀林開荒行為的同時,擴大竹林種植面積。發展種植竹子二至三年即有經濟收益,可解決農民退耕還林因林木生長周期長,收益慢,短期生活來源少,農民生活脫貧實際問題,真正靠山吃山,以山養人,因此在石山區予以竹產業重要地位,加大竹子種植面積,既是竹產業開發的前提,也是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重要保證。
2.加大集約經營強度,提高竹林生產力。該縣石山區竹林分散,經營水平參差不齊,總體經營水平偏低,竹林產量不高。除了加強對農民技術培訓外,要引導農民集約經營,把低產竹林進行改造,填土壘石、砍伐老弱蟲竹、墾土施肥,對采伐過量的殘敗低產竹林,在一至二年內控伐和嚴禁采筍,護筍養竹,恢復合理密度,逐步營造優質高產的竹林基地,提高竹林生產力[3]。同時利用竹林環境,發展林下養殖業,以養殖促進竹林高產穩產。
3.因地制宜,擇種栽植,提高效益。適合石山區生長的竹種較多,應根據竹產品的銷售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竹種。如青皮竹篾性強韌可編織精美竹器,此竹適栽植于石山中下部;吊絲竹竹壁較厚可編織籮、筐、籠、席等,此竹可種在石山各處?,F有的新造吊絲竹、麻竹、吊絲球竹等竹林均可改為筍材兩用林,產值比單純出售原竹高,由于筍用竹季節長,筍產量大,應以發展為四旁林為主,這樣可降低投資、投勞,管理方便,運輸快捷,經濟效益較高。同時要加強竹子良種基地建設。
4.積極引進大型竹材加工企業,提高竹器加工技藝,發展竹材工業。在巳初具規模的田陽工業園區基礎上規劃建立竹木加工園區,加大招商力度,讓園區盡快產生效益,同時引進各類竹業專家、能工巧匠到山區傳播竹業技術,為做大做強該縣竹產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5.改善石山區交通和通訊條件,拓寬竹產品銷售市場。該縣六個石山鄉鎮屯與屯之間相隔大山與山弄,有50%的村屯、45%的農民居住在山弄里,沒有修通機耕路,現有的村屯機耕路小、坡陡、彎多、運力十分有限、通訊方面僅各鄉鎮、村公所有程控電話、移動信號覆蓋范圍小、大部分村屯信息閉塞,因此要抓住當前拉動內需的有利時機,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交通、通訊設施的投入力度,提高石山區運輸能力和捕捉市場信息的速度,從而拓寬竹業市場,增加竹產品銷售量,提高竹林經濟效益,以市場帶動石山區竹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五、結論與建議
(1)要改善石山區農民的生活條件,要從石山區的實際情況出發,按靠致富在山的方法解決問題,使農民意識到種竹子既增加收入又可改善生態,是利國利民的好事。(2)石山區竹類資源豐富,生產潛力大,充分調動石山區農民的積極性,繼續加大發展竹產業力度,擴大面積、連片種植、集約經營效益才顯著。(3)聘請專家不定期對竹農進行培訓,指導竹業生產技術,統一技術措施,建立良種基地,實施良法種植、管理。(4)加大對竹業經費投入,重視竹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竹業給石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作用。(5)加強對現有竹林的管理,集約經營,提高林分生產力。
參考文獻:
[1]戴啟惠.廣西竹種及其栽培[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2]謝考福.竹子生產與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
[3]田其純.竹林培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劉嬌嬌]